(原标题:以案为鉴 持续增强防范意识)
近年来,洗钱手段日益复杂多变,虚拟币、游戏币、“跑分平台”、直播打赏等已成为新型洗钱载体和方式;此外,地下钱庄也已成为洗钱和转移资金的主要通道,犯罪行为人利用虚拟币、游戏币等跨境转移资产。
与此同时,不法分子还会利用节日氛围和人们放松警惕的心理进行洗钱活动。因此,即使在春节期间,我们也应时刻保持警醒,提高反洗钱防范意识。
下面,让我们以案为鉴,通过几起典型的洗钱犯罪案例,进一步了解反洗钱法律法规。
案例一利用“虚拟货币”洗钱
2024年12月,北京警方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市分局联合破获一起涉虚拟货币连环案件。据悉,警方接到线索,称有人利用“暗网”和虚拟货币交易非法售卖我国公民隐私信息,在调查中发现闫某某的虚拟货币交易模式异常。警方进一步调查发现,给闫某某兑换资金的林某某在境外“上线”遥控指挥下长期从事非法买卖外汇。据查,林某某和同伙注册多个虚拟货币钱包和银行账户用于洗钱,一年内处理资金流水超20亿元。
防范洗钱小贴士
境外的地下钱庄和洗钱团伙常以买卖外汇在部分国家合法作为幌子,来诱导我国民众在国内开立银行账户和虚拟币账户,帮助其实现地下钱庄的资金转移交易。这种行为在我国属于违法犯罪,涉嫌构成非法经营罪或洗钱罪,需承担法律责任。
案例二“跑分”洗钱
2024年4月,广东省公安厅组织肇庆市公安机关开展攻坚研判,发现一利用“XX宝小荷包”为境外诈骗团伙提供资金转移通道的本地“跑分”洗钱团伙。据查,该团伙首先通过收购个人名下的“XX宝小荷包”来收取电诈受害事主资金,再通过支付宝转账将涉案资金转移到诈骗团伙账户。
防范洗钱小贴士
“跑分”是不法分子利用正常用户的银行卡或者第三方支付账户为他人代收款再转移到指定账户,为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资金转移渠道的行为。大家应妥善保管银行卡、电话卡等个人信息,切勿出租/出借他人,以免成为不法分子的“替罪羊”。
案例三低价代充陷入洗钱陷阱
2024年5月,某网络游戏玩家小李通过“游戏代理”以9000元的价格充值了官方价值1万元人民币的“游戏钻”。3天后,小李发现自己的账号被官方封禁,并得知其账户充值资金涉嫌关联高危银行账户。据查,犯罪嫌疑人王某借助网络游戏交易,持续帮助境外电信网络诈骗团伙非法洗钱。
防范洗钱小贴士
低价代充有风险,充值应选择官方渠道。不法分子使用非法所得购买代币,然后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游戏玩家,从而获得玩家的干净资金,玩家如果购买这些低价游戏代币,就可能会成为洗钱的“工具人”。
来源:富国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