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远离“深水区”,“避风港”还看老银行股)
“堰塞湖”以往在A股市场上被视为新股的代名词,原因在于想要挤破头上市的公司维持在数百家之多,对市场投资者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如今,随着最近两年新股发行的常态化,加上监管部门严格把关,近期IPO申报与获得核准的公司数量大幅下降,其中正常待审的企业剩下400多家,比2016年初的800多家已经大幅减少,新股的“堰塞湖”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缩减。
防范三大“深水区”风险
就在新股“堰塞湖”缩减的同时,市场中却有三大“深水区”正在形成。
首当其冲的就是限售股解禁。在新股上市满一年之后,限售股便开始陆续流通上市,其中必然有一部分限售股寻求减持套现。如果再加上前两年巨量定增的解禁流通,从今年12月到明年2月,这3个月解禁的市值将有1万亿左右,对市场资金存在分流效应。虽然今年5月起实施的新规推迟了减持速度,但对市场的情绪面仍有一定影响,尤其是一些临近解禁日、解禁股数量远超现有流通股的次新股。如11月16日上海银行的“一字板”跌停(见附图),以及近期面临上市周年解禁的多家次新股如纳尔股份、星源材质、苏州科达等,都出现了持续回落、领跌大盘的走势,显然市场对限售股“深水区”存在浓厚的避险情绪。
第二个“深水区”则是股权质押。近期皇氏集团的第四大股东部分持股遭遇东方证券强平,这也是今年7月份洲际油气股权质押被强平以来的第二例。虽然强平仍属少数,但11月以来已经有超过100家上市公司公告股东“扎堆补仓”,追加质押的股份。虽然和减持新规类似,今年9月份监管层出台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制定了“单只股票整体质押比例不超过50%,质押率上限不超过60%”等“红线”,为股权质押排雷,但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不少在股价高位区进行质押的公司仍然存在潜在强平的风险。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1月24日,367家公司的股权质押遭到预警,其中涉及金额最多的是永泰能源112.71亿元,此外,香江控股、绿地控股等都超过70亿元。
第三个“深水区”则是潜在的巨量可转债即将发行。在定增受限的情形下,不少上市公司转而寻求发行可转债作为分阶段融资的手段,因为最差的情形无非是以低息偿还债权,属于当前效率最高的融资模式。而可转债过会成功的概率远比新股高,目前仅有海翔药业等少数公司被否决,其余大多审核通过。接下来可望出现百亿级的银行股可转债,对一级市场的分流效应将日益显现。值得关注的是,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在配售取得可转债之后,在上市之初便快速抛售,和限售股解禁套现一样,都会对二级市场形成压力。近期上市的可转债,高开低走的比例逐渐增加,小康转债上市之后7连阴,嘉澳转债上市次日狂泻超过17%,显示转债市场的“抽水效应”正在加强。
限售股解禁、股权质押和巨量可转债,构成了A股三大“深水区”,对于相关品种的投资风险,散户投资者应当高度重视。对于限售股解禁的风险,投资者应当在买入股票之前积极排雷,通过一些财经网站了解其限售股解禁的日期,如果临近解禁日,且解禁股的成本低、持股分散,同时上市公司的估值较高,应当积极回避。而对于估值较低、股价提前下跌释放风险的公司,可等待解禁日“靴子落地”之后,观察其走势,确认股价走稳之后再考虑是否参与。
股权质押的“排雷”也和限售股解禁类似,对于质押比例高、估值较高的品种,近期观望仍然是较好的选择。部分估值较低但股价尚未走出下降通道的品种,还是应当保留一份耐心,静待股价走出底部。
至于可转债的部分,如果仅仅是在一级市场申购打新,风险相对可控,毕竟100元面值有还本付息的“托底”保障,但在二级市场一味追高则不可取,特别是对转股价、正股走势等没有深入研究,把新债当成新股来炒,风险不容小觑。
老银行股有望成为“避风港”
在远离三大“深水区”的同时,一些解禁风险较小的低估值品种,可望成为市场资金的“避风港”。比如银行股,在剔除有限售股解禁和估值较高的次新银行股之后,一些老银行股有望充当“避风港”的角色。这些银行股具备“两低三稳”的特征,即“低市盈率+低市净率”和“业绩稳定、分红稳定、筹码稳定”,不管是其它板块撤离的资金还是机构资金新增入市,都会优先考虑进行积极配置。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在自己的投资组合中适当纳入银行股也会增加其稳定性。可重点观察的对象,笔者将其分为两类:
一,权重型银行股,包括“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五大行看似股本巨大,但实则大多锁定在大股东手中,市场上流通的部分不多,加上又是众多基金和外资必配的品种,实际流通市值并不像总股本反映出的那么大。在市场行情出现波动的时候,“五大行”有望扮演定海神针的角色,熨平市场波动。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五大行”纷纷和互联网巨头合作,工行和京东、农行和百度、中行和腾讯、建行和阿里、交行和唯品会展开实质性合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长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品牌和客户优势并不会被轻易取代。
二,破净的老银行股,包括光大、兴业、民生、华夏、中信、浦发等。这些银行同时也是市盈率低于10倍的价值股,即便有原股东套现也不会缺乏资金接手,甚至还会吸引新的价值型资金参与,如近期华夏人寿进一步增持民生银行。除了上半年大幅回落的民生银行之外,其它品种上一次的波段高点出现在7月中旬,经过4个月的调整,时间和空间都比较充分,逢低参与的“性价比”较高。
从机构投资者比重增加、外资话语权提升的角度来看,低估值的银行股长线有望延续“慢牛”脚步,远离“深水区”、关注“避风港”是散户投资者在市场立足的较好方式。通过买入相关的行业基金,如银行ETF(512800)、银行基金(512700)等,也是长线分享其低估值红利的较好方式。
(文中涉及股票和基金,只做举例,不做买入推荐。且作者承诺未持有文中提及股票和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