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绿色家园收入和成本数据存在异常)
A股市场上,精细化工行业中已有多家公司成功上市融资,而未成功者也在努力中,这其中就包括了湖北绿色家园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绿色家园”)。12月15日,绿色家园报送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意欲在创业板上市。
绿色家园是一家主要从事苯甲醇、苯甲酸苄酯、苯甲醛、环氧活性稀释剂系列产品的化工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红周刊》记者在研读其招股书过程中发现,在公司增收不增利的经营现状背后,其很可能存在虚构收入、成本、库存和采购的一系列“操作”行为,进而使得财务数据勾稽关系上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现象。
营收数据存在异常
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2014年至2017年1~6月)绿色家园的营业收入从2014年的68995.22万元增长2016年的71684.73万元,而2017年上半年也有39999.21万元,相较营收的稳步增长,公司的营业利润却是自2016年就出现了下滑,由2015年的8116.06万元下滑至2016年的6403.60万元,至2017年上半年仅实现利润1949.27万元,未达到2016年营业利润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绿色家园报告期内的营收、现金流和负债之间的财务勾稽关系也出现了异常。
以2015年为例,公司营业收入69919.16万元,其中国内市场收入占69.24%,考虑到出口免增值税以及内销的17%销项税额原因,这一年含税营业总收入为78149.20万元。从财务勾稽关系看,这意味着将有相对应的现金流入和债权产生。
在现金流入上,公司2015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42960.48万元,预收款项余额同比减少了995.50万元。43955.99万元现金流入的总体量与78149.20万元含税营业收入相比,有34193.22万元的差额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为债权。
可实际上,2015年年末应收款项11064.11万元(应收账款10788.35万元与应收票据275.76万元的合计数)和上年年末7154.67万元相比,只增加了3909.43万元,与前述34193.22万元的差额相比,要少30283.78万元。这意味着,在2015年时有30000多万元的含税营业收入既没有收到现金,也没有形成应收款项,就这样莫名新增了。
用同样的方法进一步测算2016年和2017年1~6月的相关数据(见表1),《红周刊》记者发现,其2016年也有29862.61万元、2017年1~6月有16476.40万元的含税营业收入得不到现金流量、应收款项相关数据的支持。
在数据梳理过程中,我们不排除有商业汇票背书转让的影响,可即使考虑这个因素,公司营收在报告期依然存数千万元甚至亿元以上的差额存在。招股书中,《红周刊》记者找到了“背书转让的商业汇票金额”项,其报告期内分别有29724.19万元、29976.35万元、29393.89万元和16178.13万元。剔除该数据的影响,公司在2015年至2017年1~6月的营收数据差异中,仍有20249.53万元、9902.72万元和17086.85万元的含税营业收入没有获得合理数据的支撑。
消失的存货
除了营收数据中存在问题外,绿色家园的营业成本数据也有一定的异常。招股书中,公司虽然大篇幅解释了成本及毛利、毛利率的情况,似乎说得很有道理,但是《红周刊》记者从存货和产销的角度进行深入核算后,发现其报告期内各年度都存在少计存货的现象。
绿色家园的主营产品包括了苯甲醇、稀释剂、苯甲酸苄酯、苯甲醛、固化剂五类产品,其组成了各期期末的库存商品。以2015年为例(见表2),这一年主要产品“苯甲醇”产量为37939.12吨,销量为38458.95吨,销量大于产量,意味着有519.83吨的销量消耗了前期留存的库存商品。以2015年的平均成本每吨8324.23元计算,则年末“苯甲醇”的库存金额应该比上年年末减少432.72万元。
用同样的方法核算“稀释剂”和“苯甲酸苄酯”,在考虑2015年的产销数量差2107.10吨和-216.25吨,以及平均成本12508.09元/吨和8806.61元/吨后,这两类产品2015年末库存金额比2014年年末分别增加了2635.62万元和减少了190.44万元。
另外,招股书未披露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较小的“苯甲醛”和“固化剂”这两类产品的平均成本,不过《红周刊》记者在招股书中找到了这两类产品的单价和毛利率,由此也推算出其平均成本数据。其中,“苯甲醛”2015年的单价是每吨13470.54元,毛利率为37.86%,由此可知平均成本大约是8370.59元/吨。而“固化剂”单价19809.15元、毛利率为10.17%,则换算出平均成本大约是17794.56元/吨。同时,这两类产品的产销之差分别是-19.35吨和-8.16吨。因此,和上年年末库存金额相比,2015年年末库存应分别减少16.20万元和14.52万元。
综合上述五类产品库存增减金额,从产销角度看,2015年年末库存商品金额理论上应该比上年年末增加1981.74万元才对,可实际上招股书显示2015年年末库存商品有4050.37万元(没有发出商品,也没有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与上年年末4536.79万元相比,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486.42万元。一增一减,差额扩大到2468.16万元,如此情况意味着公司在2015年少计库存商品金额高达2468.16万元。
同样的方法去测算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库存商品变化情况,《红周刊》记者发现,理论上2016年年末库存商品应该增加3627.24万元,可实际招股书披露的库存商品金额仅增加了1599.84万元,意味这一年也很可能少计了2027.40万元的库存商品。而在2017年6月末,其库存商品理论上应该比期初要减少823.32万元才对,可招股书披露的库存商品实现变化金额却实际减少了1805万元,差额达981.68万元。
可能虚构成本
绿色家园采购的原材料主要有氯化苄、纯碱、环氧氯丙烷、液碱、苄酯原料等等,其中2015年“氯化苄”采购了24177.58万元,占原材料采购金额的52.38%,由此可知,这年原材料采购总额大约是46158.04万元。
在原材料采购之后,用于生产的部分将结转到在产品、库存商品(产成本)以及营业成本的直接材料,未用于生产的则直接记入存货之中。其中,存货中“原材料”、“在途物资”、“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生产所用的原料、辅料在2015年年末合计750.58万元(见表3),与2014年年末的494.81万元相比,新增255.77万元。也就是说,2015年存货中新增的这部
分原材料是采购回来但未使用而暂存于库中的。
另外,存货中的“在产品”和“库存商品”也包含了原材料,2015年年末这两类产品合计5312.01万元,和2014年年末的5996.54万元相比减少了684.53万元,考虑到这一年直接材料在营业成本中的85.34%比例数据,可推算出这两种产品中包含的原材料减少了584.18万元。
虽然招股书中并未披露“在产品”和“库存商品”所包含的原材料金额或比例,但《红周刊》记者在招股书中却找到了营业成本中直接材料的占比。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营业成本中的直接材料占比跟产成品中原材料的占比基本一样,而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各不相同,不便统计投料情况,但差异一般不是很大,所以,在此记者就以直接材料在营业成本中的占比来估算“在产品”和“库存商品”所包含原材料的金额。
综合核算后可发现,2015年年末存货中的原料、辅料(增加255.77万元),以及两类产品中包含的原料、辅料(减少584.18万元)合计减少了328.41万元。也就是说,除了当年采购的46158.04万元原材料之外,公司还将消耗上年328.41万元的原材料,即营业成本中的原材料(即直接材料)金额应该达到46486.45万元才对,这与招股书披露的营业成本中直接材料47234.14万元相比,披露值要比理论测量算的结果多出747.69万元,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用同样的方法测算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情况,《红周刊》记者发现,2016年原材料采购总额有48892.97万元,剔除存货中相当于原材料部分的增加金额1955.05万元,营业成本中的直接材料应该是46937.92万元才对,可招股书显示直接材料金额却有48189.41万元,这比理论测算结果要多出1251.49万元。而2017年上半年直接材料金额也比理论测算结果多出418.11万元。
连续3年,招股书披露的营业成本比按一般会计核算方法测算出来的理论结果都要高,即便是考虑使用估计数据而形成的计算误差及生产合理损耗,至少也不应该现出类似2016年1200多万元这种大额差异才对。
总之,报告期内营业成本中的直接材料金额均大于根据采购、存货数据测算出来的金额,意味着公司很可能是虚构了营业成本,而这恰好又与前面提到的营收、存货中存在的差异“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