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彤程新材采购与营收数据混乱, 人工成本核算存在异常)
彤程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彤程新材”)是位于上海自贸区的一家从事精细化工材料产销和相关贸易的企业。近日,该公司报送了更新版招股书(申报稿),拟在上交所首次公开发行不超过5880万股A股。
《红周刊》记者发现,彤程新材报告期内(即“2015~2017年”,下同)不仅在采购方面存在比较混乱的现金流数据,且销售方面也同样如此,与此同时,该公司在2017年的人工成本核算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异常。
混乱的采购数据
招股书披露,彤程新材在生产中主要采购和使用的原材料包括苯酚、间苯二酚、异丁烯、二异丁烯、甲醛等,以及辅助材料和包装材料等。虽然招股书中没有直接披露报告期内的采购总额,但《红周刊》记者以“向前五名供应商的采购”的金额和其采购总额的比例依然测算出其采购总额情况。
报告期内,彤程新材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的合计金额分别是40908.47万元、43569.49万元和49044.15万元,分别占报告期内采购总额的44.23%、44.05%和43.24%,由此可推算出,彤程新材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采购总额分别达到了92490.32万元、98909.17万元和113423.10万元,呈现出持续增长势头。
2016年,彤程新材采购总额为98909.17万元,考虑17%增值税进项税额影响后,其含税采购总额为115723.73万元。依据财务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115723.73万元的含税采购总额必然有相应金额的现金流量和新增债务与之匹配。
从“合并现金流量表”披露的数据来看,2016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79350.67万元。根据收付实现制计算的现金流量并非是全部跟这一年的含税采购总额相关,还存在预付款项新增金额的影响,这需要剔除这部分与本年度采购不相关的现金流量值,即需要剔除2016年彤程新材预付款项新增的694.08万元。在剔除预付款项新增的影响后,2016年与采购相关的现金流量为78656.60万元,以之与当年含税采购金额115723.73万元相比,则理论上将有37067.13万元未付现采购将形成相应的新增负债记入资产负债表中。
在2016年资产负债表中,这一年年末没有应付票据,只有22816.01万元的应付账款,和上年年末25345.20万元应付账款(也没有应付票据)相比,不但没有新增,相反还减少了2529.19万元,显然这与理论中应新增37067.13万元负债相比,差额进一步拉大到39596.33万元。
招股书中,公司虽然提到有票据背书转让一事,即2016年全年背书转出的应收票据为46342.95万元。严格地说,这一金额并不一定全部都跟采购相关,但就算是将该项金额全部都考虑进来,仍存在6746.62万元的差异是无法合理解释。
不仅2016年如此,且2017年的采购数据也出现类似的差异。在2017年中,当年的含税采购总额为13270.50万元,与采购相关的现金流量78870.74万元以及应付款项新增499.37万元对冲后,理论上应该有54333.67万元未付现的采购需要形成相应债务而记入资产负债表中。可事实上,2017年年末应付账款25933.12万元、应付票据2393.50万元,合计比上年年末的合计值仅新增了5510.61万元,若考虑票据背书转出的58337.24万元,仍可发现含税采购金额与现金流出和负债之间仍存在9514.48万元差额无法解释。
营收数据有大额偏差
除了采购方面数据存在疑点外,彤程新材营业收入方面数据同样在财务勾稽关系上存在疑点。
2016年,彤程新材营业收入为173267.65万元(如表2所示),其中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收入占84.22%,因海外销售不考虑增值税因素,则本年度含税营业收入总额应为19807.51万元。
招股书中,2016年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43816.85万元,与此同时,年末预收款项相比去年同期新增178.82万元,在冲销预收款项新增后,则与本年度营业收入相关的现金流入了143638.03万元。将含税营业收入与相关现金流量做对比,可以发现,有54437.04万元的含税营业收入并未收到现金,理论上意味着,这部分未收现的含税营业收入将形成相应债权。
2016年年末,彤程新材应收账款(含坏账准备)为47917.20万元、应收票据为18588.10万元,两项合计金额相比2015年年末新增了11105.04万元,和理论新增54437.04万元债权相比,有43332万元含税营收不知去向。
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得考虑应收票据背书转出的46342.95万元,可即便是将这项金额全部考虑为上述差异的影响因素,仍然存在3010.95万元的含税营业收入与现金流量及应收款项的数据不相匹配的情况。
2017年同样如此。这一年的营业收入为190094.24万元,中国大陆地区的收入占81.94%,由此可测算出含税营业收入为216573.98万元。同期,这一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42976.52万元,考虑预收款项减少110.66万元之后,则与当年营业收入相关的现金流入为143087.18万元。与此同时,这一年年末应收票据33079.70万元与应收账款(含坏账准备)47801.67万元的合计要比上年年末新增14376.07万元。
综合核算后可知,现金流量和新增债权合计达到157463.26万元,与当年含税营业收入相比相差了59110.73万元,而这相差部分再与应收票据背书转出的58337.24万元相比,还是有773.49万元的差额无法解释。
人工成本支出存在疑义
除了采购和销售中出现问题外,《红周刊》记者还发现彤程新材对人工成本与职工薪酬的核算也不够准确,需要彤程新材对此作出进一步的信息披露与问题解释。
招股书披露,公司生产业务的营业成本之中,2017年的人工成本是4517.09万元,占生产业务总营业成本的5.43%,而贸易业务营业成本不涉及人工成本。除了营业成本外,库存商品中其实也包含了一部分人工成本。2017年年末,彤程新材的库存商品有6367万元,和2016年年末的4214.36万元相比,新增2152.64万元。那么,这部分库存商品又包含了多少人工成本呢?对此,招股书虽然并未直接披露,但依据这年人工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例推算,新增的库存商品中大概包含了116.95万元的人工成本。综合起来,2017年的生产业务营业成本之中人工成本理论上将达到4634.04万元。一般情况下,营业成本中的人工成本基本上就是生产人员的工资收入,即彤程新材的生产人员在2017年工资收入理论上应该达到了4634.04万元,可实际上却是多少呢?
招股书除披露了报告期内彤程新材(包括控股子公司)各期末在册正式员工总人数外,还披露了2017年年末的员工构成情况,由此可得知生产人员在2017年年末达到了286人。由招股书披露的2017年生产人员的人均收入10.29万元推算,2017年生产人员的收入总额应该达到了2942.94万元,这和理论上4634.04万元全年人工成本相差了1691.10万元。
由于生产人员收入中并不包含“五险一金”之中的公司缴纳部分,因此在核算人工成本时,还需要考虑公司为生产人员缴纳的“五险一金”金额。招股书披露,公司为绝大多数员工缴纳了“五险一金”,但没有提及缴纳比例。由于我国各地的“五险一金”缴纳比例有所差异,在此为了分析的方便和减少误差,个人缴纳的比例和公司缴纳的比例按大多数情况下偏高比例计算,也就是说,个人缴纳的比例大概为22.22%(如表3所示),而公司缴纳的比例大概是44.8%。
虽然招股书中没有披露缴纳基数,而这项数据在我国各地区、各公司也都不完全一样,在此以生产人员的收入作为基数,由人均收入和人数测算出来的生产人员2942.94万元收入总额(正常情况下已经包含个人缴纳的“五险一金”)按22.2%的个人缴纳比例计算,推算出的缴纳基数大概是2289.61万元。
结合上述的“五险一金”缴纳的比例及基数,可推算出彤程新材在2017年为生产人员缴纳的“五险一金”大概是1025.74万元。这个结果与前述理论相差值1691.10万元相比,仍存在665.36万元差异无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