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报道 - 热门点击 - 正文

多国近期巨额减持美债,美股中期走势存忧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周吉良 2018-03-27 18:24:0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多国近期巨额减持美债,美股中期走势存忧)

受对中美之间潜在贸易战的担忧有所减弱的影响,美股周一大幅反弹,创2015年8月26日以来最大单日涨幅。但美股1月底以来的大跌,正在打破美股长期牛市的形态,周一大幅反弹后的道琼斯指数,目前仍在120日的中长期均线之下。除了潜在贸易战之外,市场对于多国近期巨额减持美债可能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也存在着较多的担忧。

多国近期巨额减持美国国债

长久以来,美国国债一直是世界多国主要配置的资产之一而倍受青睐,但随着特朗普政府税改政策落地和美联储进入加息缩表周期之后,目前已有多个国家竞相卖出美国国债。根据美国财政部3月16日的报告,中国今年1月所持美债规模1.168万亿美元,环比再次减少了167亿美元,创下去年7月以来的新低。而第二大持有国日本虽然1月份象征性地增加了43亿美元,但此前连续4个月大幅减持后,最新持有1.07万亿美元,总量已经降到十八年以来的最低值。而第四大美债持有国巴西,也在近几个月减持了33亿美元,此外俄罗斯、印度、泰国、德国、开曼群岛也在同时巨额减持美债,就连美国的盟友沙特也在大笔减持。那么,诸多国家近期竞相减持美债意味着什么,对市场又有怎样的影响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因素分析其对经济和资本市场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多国巨额抛出美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美国由于特殊的原因,经济(美元)一直占据世界主导地位,当上述国家在同一时期集中抛出美债,可能会迅速消弱美元地位,打乱市场预期,让美元资产生快速贬值的趋势,这从近期美元指数连续走低也大致反应出来。比如,近期美联储加息应该利好美元指数走强,但一条关于减缓或者暂停增持美债的消息传出后,美元立即遭到抛售,美元指数对主要货币均出现下跌,包括美债期货也在下行,同时美债收益率闻讯上涨,创下去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而利率上行的结果会直接导致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从而制约经济的复苏。

其次,对于美国这个靠借债驱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来讲,如果世界各国同时开始抛售美债的趋势进一步加重,这无疑会撼动其经济复苏的根基,同时也将冲击美元霸权的地位。根据数据显示,美债的两个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和日本正在撤退,中国和日本持有的份额已经连续下降,中国目前持有的1.168万亿美元美债大约占美债市场的9.3%,是10年以来最低的水平,日本持有的1.07万亿美元,约占美债市场的8.4%,是1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换一个角度讲,假使中国和日本持债额没有跟上美国发债的额度,而且还在不断减持美债,这就意味着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和美国政府再次关门的风险,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持续,美国的利率会大幅上升,从而导致股市承压出现大幅震荡,而事实上近期美股已经出现宽幅震荡的走势,道指长期牛市的形态正遭到破 坏,中期走势存忧。

其三,当各国持续减持美债,充裕流动性进入金融市场之后,会迅速推升资产的价格,并造成以美元计价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并导致通货膨胀加剧,进而可能带来经济衰退。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这也是为什么美联储在通胀数据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执意加息和缩表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各国如果持续抛出美债会给市场带来严重的后果和负面效应。可就在此时,美国的21万亿美元巨大的债务泡沫还在膨胀并不断推高债务上限。3月24日凌晨,特朗普政府又签署了1.3万亿美元的支出预算议案,这是什么概念?美国2017年底GDP是19万亿美元,而现在的债务是21万亿美元,债务的等量或者讲美国欠的钱比GDP总额还要高,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政府正在不断地用一个更大的泡沫去掩盖之前的泡沫。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由于低利率,所以依靠不断发新债还旧债的方式和美元的霸权地位创造了巨大财富,但随着美联储加息和缩表以及各国竞相卖出美债,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可能面临持续贬值的局面,美国靠借钱过日子的游戏会即将结束。可以预计,在每一个泡沫面前都有一个刺破它的钉子,只是早晚而已,而在资本泡沫面前,没有谁可以永垂不朽,包括美国。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