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报道 - 热门点击 - 正文

往事并不如风:追买“独角兽”慎防悲剧重现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张俊鸣 2018-06-11 18:13:4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往事并不如风:追买“独角兽”慎防悲剧重现)

CDR登陆A股脚步越来越近,“独角兽”战略配售基金箭在弦上,有关“独角兽”公司的发行和上市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的热点之一。诚然,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独角兽”通过各种方式进入A股市场,毫无疑问会让A股引入新的上市公司资源,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做大。从目前已经上市的“独角兽”公司来看,确实也表现不俗,药明康德(603259)上市之后连续16个涨停板,最高价138.87元比发行价21.60元大涨5.43倍;而工业富联(601138)在上周五(6月8日)上市首日便以3905.58亿的总市值,排名沪深两市第11名。未来如果走出类似药明康德的16个涨停板,同时目前A股总市值第一的工商银行股价不变,工业富联将有望超过工商银行成为A股总市值第一的公司。当然,工商银行另外还有867亿股的H股,考虑到这部分市值的话,工业富联要超过工商银行的总市值还需要更大的涨幅,但仅仅是目前的市值就足以令人震惊了。尤其是,工业富联在上市第一天就把中国大陆制造业翘楚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的总市值远远抛在后面,实现了一夜之间的弯道超车。

在A股炽热的炒新氛围下,药明康德、工业富联两只“独角兽”在上市之初取得如此惊艳的表现,也在市场的普遍预期之中。但不可忽视的是,它们的总市值中含有较大的“杠杆”成分,也就是首次上市流通股的比例极低。以药明康德为例,目前的流通A股仅为1.04亿股,占总股本仅有区区10%;而工业富联的比例更低,11.2亿的流通股占总股本只有5.69%。换言之,这两家“独角兽”目前虽然上市了,但未进入流通的股份却占比超过九成以上。相比之下,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的流通股比例达到了96%和99%以上,毫无疑问其流通股对总股本的代表性更强。

虽然新股目前普遍存在较大比例的限售股,但流通股份只有10%甚至更低,显然“杠杆”成分更高。短期看,较低的流通股比例虽然有利于股价表现,但从更长的时间来看却孕育着价值回归的风险。毕竟,这些目前不流通的股份并不是永远不流通,而是在一年之后分批上市流通。虽然上市流通不意味着集中性的卖出,但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届时分批且不确定的抛压,将会让市场承接盘缩手;更何况,市场的“炒新”是建立在喜新厌旧的基础上,未来“独角兽”上市数量的增多,炒作资金转战新“独角兽”的兴趣显然比停留在老“独角兽”的可能性要大。被大幅炒高的“独角兽”,注定要面临限售股解禁抛压和“炒新”热情退潮的双重考验;建立在一时热情之上的高估值,注定难以持久。

要化解股价未来面临的双重考验,惟一的途径就是用利润增长来化解高估值,让目前的高估值通过成长变成合理估值甚至是低估值,以此吸引长线资金的介入,实现筹码的自然换手和稳定。但这一进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或一厢情愿:一种可能是,公司的成长性可能不如市场给予的高估值那么乐观,最终走出股价向下不断探底的价值回归之路;另一种可能则是,公司虽然利润稳健增长,但市场偏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高估值走向低估值,最终股价在起起伏伏中,不断原地打转。

在2007年,A股多家蓝筹股发行上市,其当年的故事正和现在的“独角兽”有相似之处。在当时的牛市中,市场流动性充沛,追求“以大为美”,滋生了蓝筹股泡沫,导致许多蓝筹股在11年过去之后,股价迟迟未能回到当时的高位,将追高买入的投资者长期套牢。第一种情况,中国石油是典型的代表,在顶着“亚洲最赚钱公司”上市时,其A股价格超过同期H股2.5倍以上,最高价48.62元对应当年0.75元的每股收益,市盈率接近65倍。最终随着盈利水平的下滑,中国石油目前价格在进行后复权处理之后,比当年的最高价下跌79%,目前的动态市盈率也下降到35倍附近,股价在“减利润”和“降估值”中迎来双杀,“长线套牢”成为贴在中石油身上挥之不去的标签(见图1)。

图1:中国石油A股月线图(后复权)

第二种情况的代表则是交通银行。虽然2007年上市到2017年,交行的年利润从200亿元稳步增加到702亿元,但由于市场对银行股的估值水平大幅下降,导致其市盈率从上市首日开盘价的33.8倍下降到现在5.5倍左右,股价也下跌了30%以上。在2015年的大牛市和2017年的白马股结构性牛市中,交行股价均未超越2007年的高点,利润的增长最终不敌估值向下修正的拖累,追高买入的投资者依然面临不小损失(见图2)。

图2:交通银行A股月线图(后复权)

可以说,即使是利润持续成长的好公司,在过高估值的情况下买入,也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收益,甚至不得不面临长期套牢的风险。不仅A股如此,境外股市也有类似的经验,典型如上世纪70年代美股的“漂亮50”行情,蓝筹股的估值被大幅抬高到60倍甚至90倍以上,到了80年代初的时候,这些蓝筹股的估值重新跌回20倍甚至10倍以下,在估值的大起大落之间,利润的增长并不能成为股价上涨的保证。2000年前后美股的互联网泡沫也再度上演了类似的戏码,当时的科技股龙头微软、思科、甲骨文等公司,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股价也大幅回调,虽然公司的利润表现不错,但股价依然用了较长的时间才回到当时的高位,对追高买入的投资者来说,此时既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更有长期投资一无所获的茫然。

因此,在市场狂热追捧“独角兽”的同时,投资者还应当多保持一份冷静,以免成为开板震荡之后追高买入的“接盘侠”。即使“独角兽”的故事再动听,我们也不应当忘记股价长期表现最重要在于“性价比”,这对于一些市值已经十分巨大,位居市场前列的公司来说更是如此。往事并不如风,追买“独角兽”慎防历史悲剧重现!

特约作者 张俊鸣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