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报道 - 热门点击 - 正文

以基养老任重而道远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以基养老任重而道远)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养儿防老”之说,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养儿未必能防老甚至需要“防儿啃老”,用投资的手段来养老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除了一般性的社保之外,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税延型养老保险等产品陆续出现,而本周又有14家养老目标基金获批,成为普通民众养老投资的新选择。但从农业社会的“养儿防老”走向现代的“养基防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不仅有社会大众观念的转变、资本市场的建设,也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可将养老目标基金单纯视为市场增量资金的来源,甚至看做是救市资金,那就和这一品种设立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破解行情低迷下的“选择困难症”

在目前股市相对低迷的环境下,已经获批的14家基金如果在短期之内密集发行,难度显然不小。尤其是在7月份公募基金数量出现罕见的负增长,新成立38家基金清盘却有45家,赚钱效应低迷之下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兴趣大减。而且前期发行的“独角兽基金”已经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长线投资者的参与。

而另一方面,14家基金一次性获批,虽然给了投资者更多的选择,但无疑也增加了选择的困难度。尤其是这些养老目标基金存在相当程度的同构型,除了“目标日期策略”和“目标风险策略”的区隔之外,其余更多是封闭期年限的差别。因此,对投资者来说,同质化较高的情况下,存在相当程度的“选择困难症”。

在笔者看来,其中有一个亮点是嘉实基金打出的“发起式”旗号,表明该基金会有基金管理人及高管作为基金发起人认购基金的一定数额方式发起设立。如果未来有更多基金公司愿意和投资者共进退,甚至是成立相应的企业年金直接投资自身发行的养老目标基金,展现和长期投资同甘共苦的气势,必定能够为基金发行降低难度。

多部门努力方能壮大“养老金融”

对基金公司来说,产品创新很重要,而投资者更看重的是投资绩效的问题。此次养老目标基金采用FOF的形式,也就是投资其它公募基金的方式来获取收益,这一方式相比投资者自己动手构建基金组合是否具有更高收益,是吸引投资者参与的关键。从去年底发行的首批6家FOF基金的运作来看,目前还处于全线亏损的状况,虽然跑赢同期大盘指数,但显然不能有效吸引投资者。因此,基金公司在第一个封闭期结束时,能否获取较好的绝对收益,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养老目标基金是走向壮大,还是逐步萎缩。

此外,养老目标基金作为养老金融的一环,能否成为我国养老体系的重要一环,不仅取决于基金公司,更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比如,美国的401K计划等养老体系,可以合法避税、节税和延税,对普通民众来说具有较高的吸引力,而我国的税收递延型保险,才在上海、厦门等地刚试点不久,参与养老金融的节税好处,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如果能够以养老目标基金的成立作为契机,给予每人每年一定的购买基金的税收抵扣额度,再根据持有时间的长短延后征税,将会有助于提升养老目标基金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退休年龄的确定也是相当关键的因素。在“目标日期策略”的基金中,有标注了具体的时间,也就是退休到期的日子,而如果投资者的退休年龄延迟,毫无疑问会对投资目标、投资绩效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要让养老目标基金在养老金融中发挥关键性角色,各部门的协同努力,包括投资者自身的学习和评估,都是相当关键的。

无需拔高也不要矮化

可以说,养老目标基金要成为养老的支柱,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一基金品种的意义不仅局限在股市和金融,更是关系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有更多的理由为它的成立和运作提供更好的条件,不能让那些红极一时又快速陨落的基金品种重现在它身上。

也有一些市场评论认为,养老目标基金将有助于带来巨量增量资金入市,甚至比照美国有望“达到上万亿资金的规模”;也有观点认为,近期大盘的下跌,正是让养老目标基金在内的长线资金抄底所用。笔者认为,养老目标基金的投向并非全部进入股市,而由于前述的原因存在,初期规模不会太大,未来能否带来长期稳定的增量资金,还需要看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而定。养老目标基金不是“韭菜”,也不是投资者的“收割机”,它的规模未必会比已经入市的社保基金和养老金大,过分扩大其资金效应甚至视为“救市资金”,在夸大其短期影响的同时,也矮化了它的长期意义。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