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腾讯坐拥数据“金山”再次面临进化节点——专访职业投资人蒋彦韬)
互联网的产业特征决定了bigger is stronger,这种强者恒强的程度会超越历史上任何行业,超出我们大脑的想象。
自腾讯打开新经济公司股价天花板后,内地新经济“独角兽”今年以来纷纷赴港交所上市,7月12日甚至出现8家公司同日敲锣现象。然而随着市场的风云突变,以小米、众安在线、阅文集团、平安好医生等为代表的新经济“独角兽”却纷纷破发甚至股价腰斩,即便此前长期强势的“老一代”新经济代表腾讯的股价也是接连走低,年内最大跌幅已经超过了30%。
就新经济公司代表腾讯的表现,《红周刊》特邀请职业投资人蒋彦韬进行深入探讨。蒋彦韬因IPO尽职调查、风险管理等职业背景,对不少即将赴港上市的新经济公司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在他看来,目前不少赴港发行的新经济公司发行价普遍偏高,偌大的香港市场,长期看好的新经济科技公司目前只有腾讯一家。
港股科技股只看好腾讯
《红周刊》:近期港股市场表现不佳,赴港上市的小米、众安在线、阅文集团、平安好医生等新经济独角兽股价纷纷破发或市值腰斩,这是什么原因所致?
蒋彦韬:这些股票的跌势基本上在意料之中,因为大部分股票的发行价格、估值明显偏高,已不是投资者择时的朋友了。以小米为例,在我看来,目前小米还只是一个纯硬件公司。当然,小米也在努力开拓其他硬件产品比如可穿戴、甚至平衡车和空气清洁机。如果它能很顺利地向各个硬件方向突破,则它的基本面将另当别论。
近日,土耳其发生的金融危机提醒我们再怎么强调美联储收紧政策的冲击都不为过。二十年前,我在香港工作时目睹了亚洲金融风暴与货币和债务的关系。如今在美国全球割羊毛的大背景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美元负债在承受加息压力,发行港元债券的中国公司压力也是与日俱增的,特别是一些房地产企业。如此背景下,我们是需要回避一些高估值的新经济股票的,去等待更好的机会。
《红周刊》:在此前采访中,您透露过自己在美股市场主投科技股,那么,港股市场您又关心哪些品种呢?
蒋彦韬:我目前的港股组合主要如下:腾讯控股、中银香港、恒生银行、友邦保险、复星医药、中国平安、宁沪高速、港交所、中国生物制药、石药、瑞声科技、舜宇光学等。我的持仓是高度集中的,少数几只股票占居了80%仓位。
比如在过去三年期间,我在腾讯一只股票上就保持了70%~75%的仓位。去年,腾讯股价升得不太理性,我减仓了四成。为了给获利寻找出路,后来陆续买入中银香港和恒生银行,以及友邦保险等非银金融。
从投资角度讲,我个人觉得投资科技股的乐园无疑还是在美国,偌大的香港股市,目前能够看得上的科技股也只有腾讯一只。
《红周刊》:如此看好腾讯的理由是什么?
蒋彦韬:腾讯是我在香港股市买的第一只和唯一一只软件科技股。关于腾讯基本面,今时今日已经有太多的分析了,我只简单地指出一点,这也是我投资科技股的全球观点,即互联网的产业特征决定了bigger is stronger,这种强者恒强的程度会超越历史上任何行业,超出我们大脑的想象。
《红周刊》:科技股强者恒强特征虽然明显,但就腾讯而言,其上市以来可是一直争议不断的,今年中期财报的不及预期让这种争议变得更加激烈,与此同时,腾讯股价年内的表现也是差强人意的。您觉得腾讯目前有哪些问题急需解决?
蒋彦韬:过去的一年间,腾讯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起来有三点:
1.输给今日头条不是腾讯没有本事、没有人才、没有资金、没有产品,是其不思进取,市场开拓钝化。
2.各个部门之间有“墙”,各自为政,尤其是数据这东西分裂在各部门,没有集中统一利用。公司的组织结构造成了这种割裂,我做咨询行业见过这样的案例,我们称之为“大公司病”的一种,亟待改革。
3.云计算是二十年最大浪潮,腾讯也进军了云服务。但是,看看腾讯做得好不好,首先要看组织结构。我们只需将其与世界最优秀云商对比,亚马逊有两个子CEO,其中一个是云CEO叫做Andy Jassy,他之前是贝索斯的跟班心腹,亚马逊云的地位已经高到可以分拆上市。微软的领导纳德拉直接从云计算部门出来,上任后他实施Cloud First(一切云优先)的战略。谷歌挖来著名的Diane Greene担任云总裁,她在一年前高呼谷歌云的体量将超过搜索。阿里云的总裁是胡晓明,云在阿里的市场地位已经高了很多。腾讯云在自身公司地位、领袖担当,都已然落后了。即使腾讯设立了一个“腾讯云事业部”,任命了一个如雷贯耳的技术大牛担任CEO,和张小龙等高管平起平坐,拼命努力下,它都可能还要落后阿里云五年,更何况目前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分页标签---}《红周刊》:在最新中期财报中,您觉得腾讯暴露出哪些问题?
蒋彦韬:腾讯刚发布的财报业绩属于这几年来比较少见的难看业绩。我觉得难受,但我不感到太意外,这是去年同期爆款游戏未能持续的结果,是大概率事件。我在去年腾讯涨至高位时减仓幅度比较大,主要还是恐惧人们狂热的情绪,也对公司能不能推出爆款游戏有些担忧,世界平均的游戏增长率是一个参考性的benchmark,腾讯必须每年都推出增长率达到60%的游戏,的确太难了。
关于本季度业绩,市场就此所做的分析已经很多,我就略过这部分了。我的观察有两点:中国的政策监管不支持游戏大发展,人口红利也逼近了枯竭。
本次腾讯游戏遭遇的监管压力说明了游戏对于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太大,连续多年的“两会”屡次被提到,备受社会舆论批判,腾讯公司也不得不做了反沉迷这类限制措施。鉴于对政府治理水平的理解,我不会对国家打压游戏抱侥幸心态,即使腾讯的几款游戏真的陆续得到监管放行,我觉得还是谨慎为好。
至于人口红利,这个因素决定了游戏行业的用户基数。中国年轻人口数量断崖下降是很不利的,短期无法改变。那么,腾讯的游戏增长率理论上回落到全球平均水平之上,比如15%~20%是大趋势,而该增速已经五倍于全球GDP,能做到这种水平,投资人就应该感到满足了。
因此,腾讯未来的高增长必须依赖其他的创新业务,腾讯又一次来到了进化的节点,有时候这种公司会在这个阶段发生突变、改组等等,参考谷歌和微软的CEO的更迭也产生了新的突破。我们可以保持乐观期待,但同时也需认识到估值下降的痛苦是必不可少的。
《红周刊》:腾讯股价年内最大跌幅超过了30%,这种跌幅是腾讯上市以来少见的,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抄底机会,是这样吗?
蒋彦韬:腾讯录得如此之高的跌幅在温总理时期就曾出现过,彼时下跌也超过了30%,当时游戏实名制原因让市场恐慌认为腾讯的游戏将遭受重创。另外,2015年A股崩盘,港股方面腾讯也大跌了25%左右,那时的我曾大举买入。本次暴跌后,腾讯股票估值已经持平历史均值,我此前在384港元增加了5%持仓,但是否会进一步加仓,还需要观察。
拥抱数据“金山”和云计算“浪潮”
《红周刊》:您此前曾谈到,腾讯的屁股坐在一座数据的“金山”上,您形容数据是这个时代的“石油”,数据这座“金山”的价值是十分可怕的。为什么这样判断?
蒋彦韬:举个例子:假期里,一个中国人去度假,住的酒店、餐饮消费、娱乐消费、购物消费、交通消费、都是透过腾讯这个平台发生的;和旅行团队、亲朋好友的沟通、晒朋友圈和给人点赞、途中可能与公司沟通和工作,这个过程还配合LBS(地理位置追踪),也全部在腾讯平台实现。微信支付扮演了重要工具。这个旅程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腾讯平台,腾讯也就获得了重要的资产——数据。只要拥有这种数据,包括这个人的喜好、饮食、购物、交通、位置等等,那么广告将变得高度精准,我相信腾讯的广告价值有五百亿人民币甚至更高的潜力。
从国际视野来看大型科技公司,建立如此多样化的生态、如此丰富的功能,也只有腾讯做到了。这座数据金山还有待腾讯去不断地开发和变现。
《红周刊》:我注意到,马云也不止一次强调阿里是数据公司而不是电商公司,您怎么看待数据的重要性?
蒋彦韬:以阿里巴巴的淘宝为例,如果你用手机购买了几个篮球和球鞋,改天你在PC电脑上浏览一些和购物无关的网站,你会发现,网页下方出现了篮球和球鞋的广告。同时你的手机也收到这种广告的短信,你的邮箱也收到了。
数据就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概念已经有多位科技界大佬讲过,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同。很多年前,我在美国一家市场研究公司工作,在上海联华超市的货架上应该摆放什么货物好呢?第一层货架面对消费者的眼睛,这里摆放的是最畅销产品,第三层货架需要消费者弯腰低头,这里摆放的是不太好卖的产品。所以,供应商比如宝洁要争夺货架,把自家产品放在第一层。数据在那个时候就出现了,是销量的数据决定了货架上放什么产品,而这对于一个超市来说是很重要的。
从你手机逛淘宝、到你的PC、你的短信、你的邮箱、再到你去商店看见的货架,所有这些都是数据推动生产力的简单例子。你被数据重塑的世界围绕着、消费着,可能你还不知道!他们正在努力用数据来找寻你、精准定位你、展示商品给你、甚至预测你的未来需求。
《红周刊》:有观点认为,互联网科技公司未来之战是数据和算法之战,对于这种看法,您怎么看?
蒋彦韬:完全同意。但必须加上一句话,同时也是创新之战。谁敢停下创新脚步,谁就成为诺基亚和柯达。
《红周刊》:您如此看重数据和云,那您在投资中也是这样践行的吗?迄今投资过程中,最令您满意的投资标的是哪家公司?
蒋彦韬:我获利最多的股票是腾讯,几乎我八成的股市利润来自于它。但我最满意的投资标的是亚马逊,Facebook和腾讯次之。我很满意亚马逊这笔投资的原因在于云计算浪潮袭来之时,初期并不为人察觉也不被人看好,甚至马化腾和李彦宏这样的顶尖企业家也不看好,人的从众性让我觉得孤独。那时候我找不到共鸣,没人交流这方面的话题,我只好在各种科技信息和数据中去找,还得用大脑去想象未来,这个孤独的决策过程也会让人怀疑自己。最终,我押注的浪潮得以证实,这种满足感来得比较大。
至于腾讯,我在过去多年买过几十次,尤其在熊市中基本上是在狂买进这只股票,常年仓位没有低于30%,近三年在香港的投资组合中的七成多仓位放在该股身上。由于在早期看好社交黏性和游戏的浪潮,让我从腾讯收获了巨大的回报,这些经历又帮助我从Facebook获利丰厚。
我也会应用这些经验到下一个科技浪潮的捕捉,或许是语音识别、或许是自动驾驶,谁知道呢,世界总会出现激动人心的新事物。
人物介绍:
蒋彦韬:主力美港股科技股投资,目前经营自己的咨询调查公司已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