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蜂窝点评造假引轩然大波 信息披露真实性乃资本市场之本)
马蜂窝点评造假事件掀起轩然大波,不管涉事双方是否始料之所及,事件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遵循信息披露规范的重要性,都是极有意义的。
透明诚信是信息披露的金科玉律
马蜂窝点评是否涉嫌造假,两种说法截然不同。质疑者指出,马蜂窝平台2100万条“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是通过机器人从携程、美团等竞争对手方抄袭而来。即使将抄袭定义得十分严格,其一字不差搬运的相关点评在马蜂窝官网总点评数中也要占到85%。对此,马蜂窝并没有矢口否认,但按其说法,被质疑涉嫌造假的相关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2.91%。言下之意,区区2.91%,即使涉嫌造假,也不足以造假论罪。这也就难怪其理直气壮地声称:“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马蜂窝还将反告对方“歪曲事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有明训,现代资本市场更是将透明诚信奉为信息披露的金科玉律。在信息披露上,用虚假信息欺骗误导市场是最大的恶,并不能因它在所谓整体数据量中占比小就不当一回事。
作为内容型社区的核心,在互联网术语中,用户生成内容,即UGC,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它对于马蜂窝业务影响的重要性并不因为其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2.91%的比重而无足轻重,相反,正如马蜂窝所言,记录旅行经历,分享旅行感悟的这些珍贵的原创内容,是马蜂窝的立身之本与兴业之基,更是我们与用户的情感联结。质疑者的指证如果并没有错,那么,那些85%靠水军靠腾挪所搬移而来的数据量,即使说不上举足轻重,对于马蜂窝的线上旅游业务,也可以说等于是一种病毒营销。
数据失真的估值泡沫是靠不住的
作为一家既没有实现盈利,且现金流也呈负增长态势的互联网企业,马蜂窝究竟凭什么不仅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累计融资逾2.5亿美元,且未来三年左右时间,据称还会有独立IPO的计划和能力,也即今年8月有报道所称的3亿美元融资计划。没有疑问,凭仗的无非就是高达25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近175亿元的所谓估值。尽管与传统的现金流商业模式有所不同,互联网企业即使利润和现金流为负,一般也可通过用户数据增长等统计来衡量其经营业绩。不过,马蜂窝依赖病毒销售所建立起来的用户数量增长这两年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瓶颈。对马蜂窝来说,市场的考验终究是无法回避的。若造假嫌疑最终被坐实,马蜂窝的估值很有可能大幅缩水。建立在病毒数据基础之上的估值泡沫终究是靠不住的。
马蜂窝数据疑案所引发的估值失真在互联网及高新技术类企业中并不罕见。尤其是那些尚未实现盈利又急需通过IPO改变负现金流状态的成长型企业,条件不够,数据接凑,估值不够,造假接凑。如果不是小米临阵退却,今年上半年的独角兽新政差一点就让更多尚未获得盈利的独角兽以CDR的形式登台唱戏了。尽管如今我们所需要讨论的数据乃至估值的真实性问题,所涉及到的也许只是马蜂窝,但捅一下马蜂窝的意义远远地超出了马蜂窝点评数据真假事件的本身。重要的显然并不在于马蜂窝涉嫌造假的点评内容究竟是应该以85%还是2.91%来计算,而是那些建立在病毒一般可怕的造假数据基础之上的泡沫估值,难道真的就值得我们宁愿舍弃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于不顾,也非得去迁就他们贪得无厌的融资需求吗?
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无论是IPO还是CDR,信息披露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上的规范,是关乎到资本市场有没有生命力的根本。如果只讲数据统计意义上的准确而不讲法律意义上的真实,就难免出现数据泡沫淹没事实真相的类似事件。而那些建立在造假数据泡沫基础之上的估值,即使再漂亮,也只是对满足投机资本的圈钱欲望有意义。捅一捅马蜂窝,在某种意义上也等于向人们提了一个醒:尽管我们并不反对以适当的方式让那些有发展前景而目前尚未取得盈利的创新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也不等于可以一味地只讲融资不讲回报。对数据造假病毒熟视无睹,让泡沫价值裹挟着贪得无厌的圈钱倾向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一旦被其一不小心冲破了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底线,就是从根本上淹没了投资者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