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报道 - 热门点击 - 正文

纾困企业“减持宣言”是一针清醒剂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纾困企业“减持宣言”是一针清醒剂)

近期A股刮起“纾困风”,一些因为股权质押比例过高,或基本面尚可只是短期资金周转有问题的上市公司获得国资的纾困资金支持,因此被部分资金相中大幅炒作。而这股炒作风在本周因为一起减持事件受到巨大考验,刚刚获得大量纾困贷款的博天环境,发布了三家创投股东计划清仓式减持的公告。消息一出,此前在6个交易日内大涨将近四成的博天环境,结结实实吃了个跌停。尽管跌停当晚三家股东又宣布6个月内不在二级市场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减持,股价也趋于平稳,但这一“减持宣言”不啻为市场打了一针“清醒剂”,值得投资者深思。

创投股东的减持可预期

平心而论,这三家创投股东的减持并没有逾越现有法规,其持有的股份早在今年2月22日便已经解禁流通,此次减持也根据监管要求详细列出了减持的时间和数量,并不是一键无脑卖出。而早在这三家创投股东之前,原持股比例6.01%的京都汇能也在二季度和三季度进行了减持,减持价格远高于现价。从股份解禁到其它股东之前的减持动作,这三家创投股东的减持实际上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对于上市之后在高位买入深套的投资者来说,创投股东即使在目前的相对低位清仓卖出,依然能够获得巨大的利润,这点难免会产生心里不平衡。但创投股东取得股份是在上市之前,上市之后有一年的限售期,解禁之后也没有马上减持,按照公布的计划完全减持距离上市已经有两年的时间。这些限售股东的流动性受限程度和时间成本,与二级市场投资者不可同日而语。同时,创投股东的退出,也是基于公司运营的需求,顺畅的退出机制才能吸引创投公司为更多处于初创期的企业提供资金,这也是股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纾困企业重在实体经济

创投股东在公司上市之后清仓式减持不是第一次出现,而此次博天环境让投资者心理上难受的,不仅是这三家股东在股价稍有起色便计划全部减持,更在于消息公布的时间点是公司获得纾困贷款之后,让有些投资者产生“究竟为谁纾困”的疑问。事实上,纾困贷款的获得者是上市公司,而此次减持股份回收资金的是公司的股东,两类资金涉及的主体完全不同。这些创投股东的持股量虽然大,但并非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不参与公司的经营,本质上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一样,是财务投资者。因此,创投股东减持获得的资金,并不会注入上市公司,他们抛售股份也不会抽离上市公司的资金,更不会影响纾困贷款的发放。

但同时需要正视的是,由于A股市场的投资者把纾困贷款看做利好炒作,股价水涨船高之余,让这些创投股东有机会以更高的价格减持,“多收了三五斗”。这既是创投股东的意外之喜,客观上也让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产生损失。但这并非纾困企业的本意,这一行为的出发点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让上市公司能够更好地运营下去。

创投减持计划可在IPO时公布

尽管减持并未违规也没有超出预期,纾困资金更和股东减持没有关系,但三家创投还是紧急做出了减持方式的调整,决定6个月内不通过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减持,不过也保留了协议转让的方式。减持方式的缩减,很难说和股价在周二跌停没有关系,如何在照顾市场情绪和减持的现实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笔者认为,既然创投股东在公司上市之后存在较强的退出需求,不妨在IPO招股时就“说清楚、讲明白”,让投资者对减持有更明确的预期。

在目前的机制下,上市前入股的股东至少要在公司上市一年之后才能解禁,而一般都是在股份解禁之后,减持计划才会提上日程。对创投股东来说,上市之后择机退出是铁板钉钉,那么不妨在招股说明书发布时,就一并将解禁之后的减持计划告诉市场,让投资者对上市之后的减持行为所带来的股价波动有更清楚的认识。同时,也可鼓励限售股股东做出减持条件的承诺,比如不以低于发行价的价格减持等,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信息透明的前提下“买者自负”,为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也是应尽的本分。这种可预期的“清仓式减持”,对二级市场是一针“清醒剂”,让投资者更多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而非题材刺激股价的一时涨跌。因此,这针“清醒剂”如果能让投资者从无厘头炒作中清醒过来,真正回归基本面做价值投资,不失为一种另类的收获。■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