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盈率高低有别,估值相差最大超9倍,科创板新股发行凸显市场化特性)
编辑/赵康杰
继“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等5家公司完成新股发行后,7月8日晚,中国通号、中微公司、安集科技等9家公司也确定了发行价格,并将于7月10日迎来网上和网下申购。随着发行的新股越来越多,也为7月22日科创板首批新股顺利挂牌创造了条件。
科创板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新生事物,也是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由于科创板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吸纳更多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挂牌。同时,由于科创板实行市场化发行,新股发行价格、规模、节奏等受市场化约束,因而投资者对于科创板新股发行市盈率保持了高度的关注。
华兴源创发行市盈率为41倍,机构普遍认为“符合预期”。虽然这一发行市盈率已经超过了沪深主板、中小板与创业板新股23倍发行市盈率的红线,客观上也是市场化发行的结果。但睿创微纳还是创下了高达79倍的发行市盈率,在市场上引发议论。
而此次9家公司公布发行价格,从市盈率方面看,有高有低。最高的如中微公司,发行市盈率达到170.75倍,最低的为中国通号,发行市盈率为18.18倍,两者之间相差9倍。中微公司发行市盈率如此之高,主要与其产品市场认可度高、业绩尚未爆发有关;中国通号发行市盈率低,则与其融资规模较大,业绩增速慢有关。尽管9家公司发行市盈率高低差别较大,但机构认为总体上较为合理,也符合市场估值。
笔者注意到,A股市场曾经也出现过高市盈率发行的现象。2009年新股发行放开管制后,发行市盈率就曾呈现出节节走高的态势。比如创业板首批公司南风股份突破70倍发行市盈率,此后鼎汉技术突破80倍发行市盈率,阳普医疗则突破100倍发行市盈率。2009年全市场新股发行市盈率平均53倍,2010年提高到59倍。其时的高发行价格、高发行市盈率以及高超募的“三高”发行现象,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质疑与诟病,当年中小板海普瑞超募50亿元即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2014年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后,在窗口指导的背景下,“三高”发行从此绝迹,取而代之的是23倍发行市盈率的红线。但科创板如今实行市场化发行,则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从已经发行的5家,以及确定发行价格的9家公司看,科创板发行市盈率不再局限于23倍,实际上也凸显出科创板新股市场化发行的一面。
但科创板新股终究没有普遍地出现超高发行市盈率一幕,笔者认为这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制度本身的约束机制在发挥作用。科创板新股虽然实行市场化发行,但却不乏约束机制。如《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中明确了保荐跟投制度,规定保荐机构的跟投比例为2%-5%,且锁定期为24个月。对于保荐机构而言,如果一味地鼓吹发行人的投资价值,导致定价过高,最终有可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另一方面,科创板自律委发出的自律倡议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前不久,第一届科创板自律委发布《关于促进科创板初期企业平稳发行的行业倡导建议》,建议除科创主题封闭运作基金与封闭运作战略配售基金外,其他网下投资者及其管理的配售对象账户持有市值门槛不低于6000万元,安排不低于网下发行股票数量的70%优先向公募产品、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基金、保险资金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金等六类中长线资金对象配售,且建议10%的配售对象持股账户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锁定,锁定期不低于6个月。六类中长线资金作为询价对象,一旦热衷于报高价,通过抽签股份又被锁定6个月,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
科创板的跟投制度与自律倡议,为科创板新股市场化发行加了一把锁,既能促使保荐机构客观进行推介与路演,也能让六类中长线资金理性报价。对于A股而言,新股市场化发行将是大势所趋,科创板市场化发行的成功经验,无疑有利于今后在整个A股市场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