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防止科创板变身“套现板” 规范股东减持层面需推创新举措)
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粉墨登场。在沪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之后,设立科创板,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架构。而且,由于科创板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互联网、高端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行业,科创板因此也受到了市场极大关注。
客观上,这种“关注”足以从科创板挂牌后的市场走势中显现出来。
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的“首秀”堪称精彩。 从开盘情况看,涨幅超过100%的公司达18家,低于100%的为7家。25家公司中,开盘涨幅最大的为安集科技,幅度为287.85%,涨幅最小的为新光光电,幅度为57.52%。从股价上涨的绝对值看,安集科技开盘上涨超过百元,达到112.81元;上涨最小的为中国通号,上涨5.85元,但涨幅则达到了100%。当天收盘,安集科技以400.15%的涨幅荣登榜首,新光光电以84.22%的涨幅位列最后。25家公司首日平均涨幅为140%,中签者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科创板第二个交易日,基于首个交易日的大涨,市场预期科创板新股会大幅低开后低走。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5家公司中有24家都是低开高走收阳线,另1家虽然是高开低走,但当天股价上涨达11.72%。第三个交易日,科创板25家公司全体飘红,且多家公司股价创出收盘新高。
在沪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中,国资持股的上市公司,相对而言股东减持压力最小,这是由于国资减持受限所致。而对于民营上市公司而言,董监高、大股东与实控人的减持,早已成为市场的“一道风景”,也常常遭到质疑与诟病。特别是创业板,由于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具有科技、创新的特点,因而其平均估值水平比主板、中小板等板块要高得多。个股的高估值,更容易激发股东的减持冲动。因此,近些年来,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减持力度,往往会比中小板与主板大得多,而创业板也曾经被市场戏称为“套现板”。
科创板由于其独特的定位,其平均估值水平显然会比创业板更高。这已经在25家公司首个交易日得到了诠释。根据挂牌首日的收盘价测算,25家公司平均市盈率为120倍,而当天创业板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为40倍,中小板为25倍——科创板的估值,是中小板与创业板远远无法达到的高度。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面对科创板公司的高估值,在限售股份解禁后,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实控人、董监高,以及核心技术人员等,是否会进行大肆减持。一旦这种现象出现,势必将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一方面,科创板董监高、实控人的减持,必然对市场持股信心形成冲击,这样的案例在主板、中小板与创业板市场屡见不鲜。某些上市公司在大股东、实控人等大肆减持后,进一步强化市场的抛售压力,股价一落千丈。
另一方面,在科创板公司中,核心技术人员的持股,无疑是值得关注的。因此,核心技术人员的减持,无形中更值得警惕。虽然上交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对核心技术人员持股的减持进行一定的限制,比如规定核心技术人员“自所持首发前股份限售期满之日起4年内,每年转让的首发前股份不得超过上市时所持公司首发前股份总数的25%”,但毕竟并非禁止其减持。一旦核心技术人员所持股份全部减持后离职,对于上市公司或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当规范科创板股东减持行为,防止科创板变成“套现板”。对于投资者来说,对科创板股票的炒作不能过于盲目。科创板公司虽然存在“估值难”的特点,但估值也须有一个“度”。失去理性的炒作,必然造成科创板公司的估值泡沫,大大提升科创板公司股东的减持冲动;其次,对监管部门来说,也需进一步完善科创板的减持制度。对于科创板出现的违规减持行为,也要进行严厉打击。
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在IPO制度、交易制度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笔者认为,在规范股东减持、打击违规减持行为方面同样需要创新。比如,可以建立违规减持股东的股份“回购”制度,股东违规减持,应责令其从二级市场买入同等数量的股票,中间产生收益的,归上市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