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报道 - 热门点击 - 正文

基金自购潮涌,看好信号强烈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张俊鸣 2020-02-15 10:57:4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基金自购潮涌,看好信号强烈)

基金公司用自有资金买旗下的基金,这样的“基金自购”不是新闻,从2005年开始就有,但有众多基金公司集中宣布自购,这样的信号就相当耐人寻味。相关统计显示,在2月3日A股大跌之后,次日开始便陆陆续续有基金公司宣布用自有资金,或动员高管和员工买入旗下公募基金,累计金额超过26亿元。虽然和A股的数十万亿元市值、每天数千亿元成交金额相比,这点资金只能算沧海一粟,但其中释放出的信息却是极为丰富。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积极信号值得高度关注:
  
一、护盘稳定军心。此次基金公司大面积宣布自购,很难说和春节长假期间出现“黑天鹅”事件,导致节后首日市场大跌没有关系。基金公司通过自购行为,展现出和投资者同甘共苦的决心,带给基民较好的投资者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基金持有人的心态,防止非理性赎回大面积出现。有效防堵大面积赎回之后,就不会造成“多杀多”局面的出现,防止基金因为被动卖出而导致旗下重仓股连环下跌,无论对于基金本身的绩效还是规模的稳定都是大有裨益,有利于基金公司本身业务的开展。
  
二、抄底介入看好后市。以往基金的自购行为,大多买入的是新发行的基金,相当程度上可视为一种为新基金成立保驾护航的营销手段;又或者自购的是债券基金等固定收益为主的品种,和股市并无直接关联。而此次的情况则不同,许多宣布自购的基金公司明确将把资金投入旗下的偏股型基金,而且是运作多年、业绩较好的老基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为了营销而自购基金的市场疑虑,同时也是用真金白银投入股市、看好股市。由于自购基金需要至少持有6个月以上,因此这些自购基金短线波段操作的可能性不大,反映出基金公司不仅看多还以实际行动参与做多A股,属于真实性较高的抄底行为。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基金公司还自发延长持有时间,承诺一年之内不减持,更反映出对市场整体和自身投资能力的信心。
  
三、自购金额较大。从2015年到2019年,各年度基金公司自购金额分别为21.46亿元、29.82亿元、23.27亿元、32.58亿元、28.57亿元。此次基金自购潮,累计投入金额超过26亿元,还在持续增加中,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以往全年的自购金额总和。如果考虑到目前仅仅是年初,一季度甚至还没有过去,今年基金自购规模创出历史新高将是大概率事件,表明此次的基金集体自购绝非蜻蜓点水、花拳绣腿,而是真正积极看好后市。如果考虑到此次偏股型基金的自购比例较高,那么由此释放的看好信号无疑强度更大。
  
从以上三点来看,此次基金的自购潮反映出基金公司主观上看好市场的信心,并愿意用真金白银投入。但如果投资者盲目跟随买入,也未必能获得丰厚的收益,甚至不排除出现亏损的可能性。像2015年天弘基金自购的天弘计算机主题指数基金,目前净值仅有0.85元左右,成立4年多以来大部分时间净值都低于1元,投资者长期持有亏损的概率较大(见附图);2017年成立的“爆款基金”中欧恒利,虽然基金经理在成立的时候自掏腰包购买数百万份,并在基金挂牌之后在二级市场继续买入,但目前无论是交易价格还是净值都低于1元。因此,尽管基金公司自购主观上看好市场,并有做好业绩的动力,但未必能够完全转化为现实中的投资绩效,投资者参与的时候仍然需要从基金投向、基金管理人战绩和风格、基金公司整体投研实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如果是管理人和风格稳定可靠,此次又有基金公司明确自购的老基金,那么逢低跟随管理人做长线投资,在目前整体估值较低的情况下,也是胜算较大的选择。笔者重点观察的品种有:东证睿丰、添富价值等。
  
除了目前的自购增持之外,笔者建议未来的减持也应当比照“大小非”减持股份那样,减持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进行公开披露,让投资者心里有数。此外,基金自购也不妨成为基金公司进行激励的一种方式,比如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的一部分年终奖强制购买旗下基金,等待第二年才可解禁卖出,这样无疑能够形成更好的长效机制,促进基金管理人做好业绩,和基金持有人深度利益捆绑,有利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股市进行长线投资、价值投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