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业板推行注册制 不一样的入市门槛 就该有不一样的交易机制)
即将推行注册制的创业板,引入科创板放开涨跌幅限制的同时,却并没有抬高投资者门槛。创业板如果非要复制科创板的交易机制,至少也应该因地制宜,毕竟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小投资者在有可能遭遇非个人意志所能够控制的市场风险时,及时抽身而退。
创业板照抄科创板注册制机制或仅得其形却失其神
其实,人们对于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同时放开涨跌幅限制也并非是毫无疑虑的。科创板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之后日涨跌幅不超过20%,这样的设计虽然与成熟市场仍有差异,但考虑到A股市场特有的散户市格局,即使设置了50万元的准入门槛,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格局。散户的特点即追涨杀跌,科创板开板初期,股票由于具有一定的市场稀缺性,大多一上市即被爆炒,炒高的股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已经获得一定新股份额的投资者尤其是机构的意志,当然也包括了一部分散户。而当时没有获配新股的机构投资者和其他散户之所以心甘情愿为这些新股抬轿子,无非也是利益动机所驱使的缘故。毕竟,在新股依然还是一种稀缺性资源的情况下,新股不败的格局并不是短时间之内就很容易被打破的,尤其是对于科创板这样的时代幸运儿来说。
2009年创业板开板,首批28家公司上市初期也曾被爆炒,但此后一年,个股表现虽各有千秋,总体却处于连维持高位横盘整理也难以为继的状态。后来的创业板市场,在缺少更多高新技术企业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情况下,原来先天不足的一些企业每况愈下,整体质量和市场表现也越来越不尽人意,这也就难怪其在还没有打通启动注册制改革路径的情况下,不得不更多的将重整旗鼓的希望寄托在了突破借壳上市的限制上。从提升市场交易的活跃度考虑,创业板在获得复制科创板试点注册经验的机遇时,对科创板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然后每天涨跌幅不超过20%的交易设计也情有独钟不难理解。但科创板的市场交易设计是建立在投资者入市门槛为50万元的交易基础上,如今创业板在依然保持10万元入市门槛的情况下,却要片面的追求科创板的市场活跃度,会不会仅得其形而却失其神,则很难不让人为此捏一把汗。
不同的入市门槛该有不同的交易机制
注册制条件下日涨跌幅从10%提升至20%,对于惯于炒新、炒小、炒差的创业板市场投资者来说,无疑将具有更大的诱惑,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首先,科创板对于A股市场整体来说是增量改革,其市场交易制度无论多大程度上引进市场化机制,对于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来说都不意外。科创板目前的整体市盈率之所以能够相对平稳地保持在推出以来的高位区间,一方面与科创板公司业绩的高成长性分不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市场交易制度至少对目前的科创板来说具有一定的适当性,但这对创业板来说则未必尽然。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本质上应该属于存量改革,未来注册上市的企业在质量上尽管不无可能会有所提高,但也难免会受到存量企业估值中枢下行的拖累而遭遇被平均化的风险。其次,科创板在稀缺性资源支持下市场交易活跃度的提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市场的参与者丰富了财富性收益的源泉,但这不仅并不等于每个投资者都有可能利益均沾,相反,本小力薄的中小散户除了沾到一点新股配额的光之外,对于其中的大多数人来说,风险大于收益的基本面并没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资本为了获利,必然在交易活跃度的极大鼓励下表现出更大的疯狂,而中小投资者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先天不足的缺陷则难免会被极速放大。在此背景下,推行注册制的创业板没有像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一样将投资者入市的门槛提高到50万,而是依然保持了原来的10万,表面上虽然看起来似乎是对原有的市场存量投资者的迁就和照顾,实际上却在无形之中放大了这些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不一样的入市门槛,就应该有不一样的市场交易机制,不一样的入市门槛,更需要恪守一样的投资者保护底线。创业板如果非要依样画葫芦复制科创板的交易机制,至少也应该因地制宜,大胆引进T 0的交易规则。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小投资者在有可能遭遇非个人意志所能够控制的市场风险的时候,及时的抽身而退。当然,任何明哲保身的交易策略,都比不上以整体市场制度守住投资者保护的底线。除了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合市场的适宜的交易机制外,加大对信息披露真实性和市场交易规范性的监管力度,更应当是注册制改革推行过程中投资者保护之题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