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业板注册制不能简单复制科创板)
本刊特约 | 黄湘源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推进,意味着A股市场将在IPO和再融资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在支持实体企业直接融资上,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必将得到更好的发挥。有观点说这或许会引发人们对于IPO常态化的恐惧。但笔者认为,引起广大投资者敏感的,并非注册制改革推动下创业板IPO和再融资一如既往的常态化,而是对于类似此前不实信息披露裹挟下的圈钱和欺诈发行是否会卷土重来有所担忧。Wind数据显示,剔除终止审查和已经拿到批文的企业,目前创业板IPO排队企业多达260家。与此同时,其他板块也有223家企业IPO在排队待批。而随着再融资新规的实施,截至5月25日,有554家上市公司发布或修订了定增预案,预计最高募资金额合计9468.5亿元。2020年IPO和再融资尤其是创业板IPO和再融资进入新一轮活跃期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虽然新《证券法》已经实施,但对此前已发生的违法违规在处罚上依然存在新老划断的情况下,真实且充分的信息披露如何切实有效地得到保证,对以圈钱为目的谋求上市的投机性行为如何遏制,对欺诈造假如何惩戒等一系列问题显然还不能说已经得到妥善而有效的解决。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创业板还是其他板块的IPO和再融资,如果依然还是不加分析地只讲宽松和制度性包容,而缺乏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改革,人们对于IPO和再融资在注册制改革推动下后浪推前浪的期待很有可能再次落空。历史上,创业板欺诈发行案例从未断绝。例如昔日名列“28星宿”之一的金亚科技,可让人奇怪的是,金亚科技IPO造假被发现后,一直蒙混了多年,直至今年5月14日才被深交所宣布终止上市。至于暂停上市停牌逾一年后终于也将被终止上市的乐视网,多年来不仅一直在市场上垂死挣扎,由此所引发的市场上对其该退不退的炒作也从未停止过。创业板市场在退市问题上这种习惯性投机炒作的阴魂不散,并非偶尔存在的个别现象,而是我国资本市场IPO质量参差不齐以及退市机制不健全所必然导致的带有普遍倾向性的根本制度性问题。稳步推进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是继科创板之后我国证券发行从核准制走向注册制的第二个阶段。如果说科创板的注册制试点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来说属于增量改革,那么,创业板推行注册制改革则无疑属于存量改革。从增量向存量进一步深入的改革对于促进市场机制变化的影响并不会弱于上一次,同时,因为所涉及的市场规模将比科创板体量更大,改革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也有可能引起市场的强烈反应。无论是从稳定市场的需要出发,还是从保证注册制改革的质量考虑,当前将启动注册制改革的创业板都应当吸取当年开板之初让金亚科技之类的欺诈发行案例蒙混过关的教训。科创板通过现场检查的方式清退和吓退了一些不符合上市条件的IPO申报对象,应当不失为创业板在处理IPO堰塞湖问题时一种可资借鉴的做法。在当前国内外各种矛盾交织的大背景下,IPO不只需要改革更需要创新。继科创板之后推行注册制改革的创业板能否后浪推前浪,光靠对科创板IPO经验的简单复制和推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创业板也要善于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在借鉴科创板关于发行定价超过“四个值”必须发布投资风险提示公告规定的同时,创业板规定发行定价超过二级市场市盈率或境外市场价格也应发布投资风险提示公告,并结合创业板特点,在保留了小盘企业现行的直接定价制度的同时,规定尚未盈利企业不得直接定价,鼓励发行人通过市场化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创业板设置了可供不同企业选择的多套上市标准,上市审核流程也相应地缩短为7个月。这意味着注册制推进中创业板IPO的特点不仅将不再在于大水漫灌,而更多地将专注于改革和创新。回归支持创业激励创新的本能,才是创业板推进注册制改革的真意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