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瓶酒”取代“两桶油”:新瓶旧酒还是开启新时代?)
特约 | 张俊鸣
昔日在A股呼风唤雨的“两桶油”中石油、中石化,如今已经“不做大哥好多年”,基本沦为乏人问津的边缘股,以往拉升、护盘的风采已成为老股民回味的往事;而相比“两桶油”的落寞,“两瓶酒”如今却炙手可热,贵州茅台在长期占据A股第一高价股宝座之后,本周总市值一度超越“宇宙第一行”工商银行,而同行业的五粮液则早早占据深市总市值第一的宝座,等待贵州茅台再度登顶实现“胜利会师”。新贵“两瓶酒”在获得机构持续看好的同时,年报的静态市盈率也双双逼近十年来的高位区,其中是否存在和“两桶油”巅峰时期类似的泡沫?
曲高和寡,高价股王“没群众基础”
部分投资者对“两瓶酒”未来走势的担忧,主要集中在长线涨幅巨大、股息率不算高等等,从东方财富网的“股吧”小区对贵州茅台的评论可以看到,发言的投资者几乎清一色是谈风险,和上方的券商研报集体看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常理推断,在“股吧”上发言的,大部分是持有或看好准备买入的个人投资者,天然具有“偏多”的属性;更何况,贵州茅台的走势叠创新高,17年前30多万元进去如今一个亿出来,这样一只大牛股更应当获得投资者的满堂喝彩,出现的反差更值得玩味。
笔者认为,除了有投资者风险意识提高的因素外,贵州茅台的股价本身较高、普通散户参与不易导致缺乏“群众基础”是更重要的原因。按目前茅台的股价,投资者买入最低交易单位100股也需要14万元左右的资金,这一数值已经超过80%以上的投资者自身股票账户的市值,不少投资者即使有心买入也无力参与,而高股价伴随多年上涨也给许多投资者带来“恐高症”,在发表评论的时候更多看到风险的一面,也是散户心理状态的一种折射。
不过,散户普遍买不起并不意味贵州茅台的股票没有“群众基础”,从去年科创板成立之后的交投情况来看,限定账户市值在5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才可参与并未影响科创板的活跃度,更何况茅台的“最低门槛”还远低于50万元,如果能在资金量较大的投资者心目中引起共鸣,同样具备“群众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机构投资者在A股整体占比不断提升,相比个人投资者来说,区区十多万元的“最低门槛”更远不在话下。因此,茅台股价绝对值虽高,但对掌握市场大部分资金的机构和中大户来说,并不构成买入的实质性障碍,所谓“缺乏群众基础”之说并不全面。
重蹈覆辙?“两瓶酒”非“新瓶旧酒”
尽管走势靓丽,但“两瓶酒”也勾起一部分老股民对“两桶油”的回忆,特别是中石油,2007年上市前顶着“亚洲最赚钱公司”的光环风光登场,但上市开盘就是高点,一路跌下来成为无数投资者心中永远的痛。中石油何尝没有风光过,但过度追捧同样蕴藏着巨大风险,贵州茅台会不会在目前的价位重蹈覆辙?笔者认为,现在的“两瓶酒”和当时的“两桶油”表面上看起来有许多类似之处,但差别更大,简单比较难免谬以千里。
区别最大的首先是行业,中石油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受制于油价整体的大环境,同时对原油成本的掌控力比较弱,外部因素对公司基本面的影响较大;而贵州茅台的上游原料粮食和水对产品整体利润率影响极低,同时需求稳中趋紧,业绩整体维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两大行业的不同特点,决定了拿市场情绪看待两家公司的拐点将会出现较大误差。
其次是估值水平。2007年中石油上市时的市盈率超过60倍,A股价格更超过同期H股的两倍以上,泡沫显而易见。而贵州茅台目前静态市盈率虽然达到近年来的高位区,但也仅有40倍出头,距离中石油当时的估值仍有极大差距;而如果以一季报的业绩作为基准,则动态市盈率下降到34倍左右,虽然不算便宜但也远远谈不上极度高估。当然,如果茅台股价短期内急升突破2000元,而中报业绩又不如预期导致估值泡沫过大,那么相关的估值风险就值得投资者高度重视了。
第三则是重要投资者的动向。中石油当年登陆A股由于新股上市的关系,机构投资者进出的动向不明显,但股价大幅低于A股的H股却遭遇“股神”巴菲特的大举卖出,准确无误地显示出对股价的看淡意味;而贵州茅台除了贵州国资系统的股东之外,一季报披露持股量最大的股东是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代表陆港通北向资金的持股量,连续多季的持仓量相对稳定在8%以上,并未出现明显的减持动作。显然,目前将贵州茅台看作2007年的中石油A股,将“两瓶酒”视为“两桶油”的翻版,显然是欠缺火候的。
“品牌消费”潜力仍大
在笔者看来,贵州茅台股价长期不断走高,除了有业绩向好的因素外,也反映出“品牌消费”潮流在A股的崛起。“品牌消费”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因为稀缺性所带来的社交需求,而后者所占的比例越高,对公司的基本面长期支持就更大。
贵州茅台在白酒股中一枝独秀,但同一行业板块中也有类似金种子酒的长期弱势品种出现,两极分化明显。因此也有券商研报认为茅台应当对标国外的奢侈品公司的市值,而非单纯以消费品来看待。虽然这一观点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茅台的品牌效应已经成为公司享有溢价的重要因素。除了茅台之外,海天味业、片仔癀等牛股,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类似“品牌消费”的特征,未来围绕“品牌消费”的挖掘,有望在A股持续下去。
对消费者来说,品牌是购买产品辨识度较高的一种方式,而获得消费者长期认同的品牌,只要稳健经营、产品过硬,股价出现长牛的概率就比较大。近年来,国货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潮”,包含了传统老品牌影响不衰、中国人民族自信提升、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性价比等多重因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基本面较好,具备老品牌特色的公司具备重新挖掘品牌消费价值的动力。对广大民众来说,除了做这些品牌的消费者之外,如果也成为他们的股东,将会更好地分享内需市场扩大的长期投资机遇。
当然,过去也有一些老品牌的公司因为经营策略的问题而导致业绩下滑、股价下跌,如全聚德等,只看品牌不研究行业和公司显然也存在较大的风险。笔者认为,投资者在挖掘“品牌消费”时,除了关注品牌效应之外,还需要结合公司的行业地位、经营状况、整体估值等做出综合判断。笔者重点观察的品种包括:云南白药、同仁堂、青岛啤酒、马应龙、古越龙山等。
(本文刊发于44期《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