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险资入市“扩量”,低估值“内需”股“等待”价值发现)
红周刊 作者 | 张俊鸣
作为A股重要机构投资者之一的保险公司,上周末迎来投资“扩量”利好,权益投资比例的上限从30%提高到45%。这不仅是时隔六年险资入市增量再度提高,而且提升的比例是有史以来最大,因此被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是重大利好。 不过,仔细看最新的规定,险资在整体投资上限提高的同时,不同的公司对应不同的差异化监管,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低的险资投资上限不升反降,而关于单一个股持股比例的上限也让一些此前险资“超配”的个股面临强制减仓的压力。从本质来说,此次的“扩量”是股市引入长期资金的一环,虽然是长期利好,但对不同板块的影响不同,更不宜一哄而上作为短期恶炒的借口。 差异化监管,有利“细水长牛” 根据相关数据测算,按今年一季末的保险公司资产来看,新规放开之后理论上可增加3.3万亿的资产配置空间,对A股来说无疑是看得见、足够大的利好。但如果再仔细一看,这个传说中的“3.3万亿”大资金恐怕要大打折扣。根据新规中差异化监管对应的上限比例,能获得“45%”最高额度的保险公司数量寥寥,反而一些此前投资激进、占比较高而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的险资,面临强制“减肥”的要求。而一些投资上限获得提升的大型保险公司,目前投入股市的比例还远未达到提升前的比例,直接买到新规的投资上限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新规设定的险资对单一个股持有比例不超过10%的规定,也让一些此前“重配”、“超配”的险资重仓股面临未来减持的需求,不可避免对股价形成一定的压抑,整体利好的同时并不是雨露均沾,反而存在局部利空。 笔者认为,此次“扩量”背后的实质是“有松有紧”,偏重于引导险资长线投资、分散投资,而不是类似此前“野蛮人”式的举牌并入主上市公司。在这一监管思路下,最终增加配置的入市资金规模必然比“3.3万亿”大打折扣,实际影响更偏重于长期。对A股来说,这一长期利好助力的是“细水长牛”而非鞭打快牛,短期内市场如果过度解读把险资当成“接盘侠”,恐怕是表错了情。 增配“权益类资产”不等于二级市场买股 即使增配的资金到位,是否等于险资就一定在A股市场上直接买入股票,也不无疑问。从去年以来险资举牌的情况来看,有超过一半的公告是买入在港上市的H股而非A股,显示在H股估值比A股更低的情况下,注重长期持有获得分红收益的险资对H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这也意味着未来险资增配股票的方向,不一定集中在A股,反而是估值优势更大的H股有望获得更多资金的流入。在目前恒生AH股溢价指数超过130的情况下,意味着AH股同时上市的公司中A股价格平均比H股高了30%,主打长期投资的险资很难完全忽视其中的价差机会。 此外,即使是留在境内市场,险资也未必会完全在二级市场上买入股票。历史上看,险资对境内权益类资产的投资不限于股票,同时也是持有基金的大户。在2005年牛市启动前,险资就在低位买入了当时折价率极高的封闭式基金并一路持有,许多封基不仅在牛市中净值大幅增长,通过不断分红降低险资的持仓成本,部分持仓成本甚至降到负数,而且在陆续到期封转开之后修复折价,让险资实现了“三赢”,获利颇丰。2015年大牛市期间分级基金发行出现井喷,许多追求长期稳健增值的险资也不断增持分级A基金,在获得账面收益的同时每年也取得稳定的分红,成为低利率环境下的赢家。 因此,未来险资入市增配的部分,有相当一部分会选择盈利模式稳定、存在套利空间的公募基金。此外,险资也可能通过参与定向增发等方式参与权益类市场的投资,林林总总七折八扣下来,直接买入A股股票的比例还将进一步降低。而这些二级市场股票以外的投资方式,未必会对股市带来直接的增量资金,比如分级A的投资和二级市场关系不大,参与定增在解禁后的流通甚至还可能需要二级市场资金的承接等。因此,如果市场过度恶炒,注重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险资是不可能进场追高接盘的,过度波动蕴藏的风险不言而喻。 低估值“内需”股面临价值挖掘 因此,将险资“扩量”投资上限过度简化为重磅利好,并将其与大牛市完全画上等号,并不是严谨的判断。笔者认为,这一长期利好更多体现的是结构性的机会。从通达信软件编制的保险重仓指数(880805)来看,2005年6月以来该指数上涨约700%,显著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的443%。因此,在未来保险资金有望增配A股的大背景下,对于一些有望新晋成为保险重仓的公司,投资者可加大关注力度。 图1 保险重仓指数VS沪深300指数(2005.06-2020.07) 在全球低利率的大环境下,保险公司为旗下庞大资金寻找出路,股市绝对是无法绕过的巨大市场。从险资的操作特点及监管引导的方向来看,A股中一些业绩较好、估值较低、具备未来稳定现金流或资产增值潜力的公司,有望成为险资未来增配A股资产的“新宠”。笔者重点观察有三类带“水”的公司: 一、水电。商业模式清晰,现金流充沛,适合险资长期持有,水电龙头长江电力十大股东就有多席保险公司,公司近期申请到伦敦发行GDR获批,未来有望带动水电股新一轮价值发现,笔者重点关注的品种有:川投能源、国投电力、文山电力、黔源电力等。 二、水务。和水电股类似,这一板块也是前期建设投入大、后期运营投入小,能够持续产生现金流的行业,且具有一定的区域垄断性,同时重置成本较高,比较适合险资长线持有的“胃口”。笔者重点关注的品种有:兴蓉环境、中山公用、洪城水业、绿城水务等。 三、水泥。产业具有一定的区域垄断性特点,行业龙头公司存在收购同业资产进行外延式扩张的空间,部分估值较低的公司具备吸引险资长期布局的可能性。笔者重点关注的品种有:尖峰集团、塔牌集团、四川双马等。 (文中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非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