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报道 - 热门点击 - 正文

变“流量”为“留量”:如何让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陶丹 2020-12-14 19:52:0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变“流量”为“留量”:如何让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

作者 | 陶丹

作为投资和融资的重要枢纽,资金对股市而言如同源头活水,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缺乏资金关注的市场必然沦为一潭死水,丧失正常的投资和融资功能。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A股关于“引进长期资金”的讨论不绝于耳,近期证监会主席易会满的文章更提出要让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政策目标,需要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完善风险对冲等金融工具、鼓励长期持股的优惠政策三管齐下,才能让越来越多的长期资金在A股安营扎寨,变“流量”为“留量”。

稳健回报是长期资金留守A股的理由

资本是逐利的,长期持股还是短期搏杀最关键取决于股市的运行模式。如果上市公司无法提供长期稳健的回报,参与其中的活跃资金的交易行为必然趋于短期化,因为长期持股事后一看是“有波幅、无涨幅”,如同坐电梯“上上下下的享受”而已,还不如“低吸高抛”来得有吸引力。2015年之前A股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牛短熊长,正是欠缺足够比例的长期资金所致,大部分资金都在炒短线、做波段。要改变这一局面,最根本是要股市能够提供稳健的回报,让能够给投资者提供真实回报的优秀公司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中流砥柱。没有足够多的优质上市公司,引进再多的资金也注定只是“流量”而不是“留量”。

稳健回报是优质股的特色,但如果垃圾股、题材股能提供足够多的暴利机会,那么这样的稳健回报也很难吸引更多民间资金的加盟。因此,稳健回报不仅要成为优质股的特色,更要让其成为上市公司回报的主流。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违法行为的打击显得十分必要,只有走价值投资正道的获利压过投机炒作所得,才能让更多资金自觉自愿选择优质股的稳健回报,从而形成长期留守A股的理由。

风险对冲工具的完善有利长期资金进场

优质股能够“良币驱逐劣币”之外,通过适度的金融创新完善风险对冲工具,也是长期资金进场成为“留量”的关键。对许多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外资来说,重仓持有股票需要直面股价波动的风险,而其庞大的体量又决定了不可能像散户投资者那样“船小好调头”。如果没有合适的、数量足够多的风险对冲工具来覆盖持股的风险敞口,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长期持股的意愿。而如果有了足够量的风险对冲工具,机构投资者在分析面临价格波动风险的时候,不必通过变卖股票现货、降低仓位来避险,而是可以通过做空其它金融衍生品来管理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长期资金的沉淀。

而对散户投资者来说,同样也需要有合适的避险工具来降低持仓风险。如果说直接参与期指、期权的风险较大的话,那么通过公募基金提供合适的产品则是更为现实的选择。以往分级A基金在股市调整过程中,曾经阶段性扮演风险对冲的角色,如今随着分级基金转型大限的临近,这一工具也将走入历史。如果散户投资者能够通过公募基金进行对市场波动的适度避险,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民间资金敢于借道基金入市参与,从而提高长期资金的占比。笔者建议,在境外市场行之经年的反向ETF基金或许可以扮演这一角色,给投资者一个大跌中及时控制风险的工具。

优惠政策应向长期持股倾斜

除了上市公司层面和市场交易机制之外,出台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长期持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助推长期资金的形成。目前针对长期持股的优惠政策,主要是红利税,持股一年以上的投资者对应的税率是5%,远低于持股一个月以内的20%。笔者认为,红利税的分层可以给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改革提供参考,未来如果“T+0”制度实施的话,不妨将日内交易的印花税率提升一倍,同时取消持股一年以上的投资者卖出股票时需要缴纳的印花税,以此实现抑制短线投机、鼓励长期持股的政策取向。

除了税收方面的优待之外,目前A股“新股不败”依然延续也可以成为向长期持股倾斜的着力点。比如,可适当上调持股一年以上市值所能申购新股数量的系数,比如提高到1.5,将新股上涨的红利更多让长期持股者分享,这也是激励长线资金入市一个成本不大、见效较快的方式。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