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业板上市委增补委员为哪般?)
红周刊 特约 | 胡东辉
3月19日晚,深交所公布“创业板第一届上市委员会增补委员候选人公示名单”,启动了创业板第一届上市委员会委员增补工作。此举针对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以来出现的IPO企业排队数量增长较快等问题,增加发行审核人员,避免审核端无故拖延,让上市流程更加“可预期”。这并不是创业板独有的问题,科创板也同样面临IPO企业排队数量迅速增加的问题,核准制的主板其实也有同样的问题。
人们原来以为,注册制能有效解决IPO堰塞湖的问题,因为注册制审核快,将来能做到即来即审,即审即过。但是没有想到,无论审核有多快,也快不过赶来排队的企业,所以等候的队伍很快又排得很长了,与核准制的排队情况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改观。由于创业板和科创板的IPO估值高于主板,而人们又普遍以为注册制比核准制审核宽松,闯关更容易,所以申报创业板和科创板IPO的企业更多,新的堰塞湖迅速形成。因此也造成了审核人员紧缺。
审核越快排队企业越多
创业板第一届上市委成立于2020年6月30日,从2020年7月13日至2021年3月22日,深交所共召开了79次上市委审议会议,平均每周至少召开2次审议会议,忙得不亦乐乎。由于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对创业板审核周期作出了严格规定,深交所审核和证监会注册的时间总计不超过3个月;发行人及其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回复问询不超过3个月;审核人员应于收到保荐人提交的问询回复或其他申报文件的5个工作日内,形成修改意见并告知保荐人,且原则上只能提出1次修改意见。随着申报企业的迅速增加,审核端终于忙不过来了。
根据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委员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创业板上市委委员不超过60名。创业板上市委现有委员48人,大多是兼职。委员增补名额还有空间,但也有限。注册制审核越快,排队申报企业也越多,增补审核人员赶不上排队企业增加的速度。现在上市委平均每周开两次审议会议,以后总不见得天天开上市委审议会议吧?上市委委员受得了,市场也受不了。所以,过会企业数量的提升空间其实已经很有限了。
不降速度就降过会率
IPO排队企业增加那么多,审核速度还不能慢,增补审核人员能够确保审核速度不降低,那么从理论上来说,过会企业也应该会增加。但现实是过会企业并没有相应增加,人们普遍的感觉是IPO速度放缓了,因为近期过会率明显降低了。这其实是必然的结果,IPO速度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意志,还必须结合二级市场的承接能力,并不是想上多少就能上多少的。过去碰到市场承接能力不足的时候,可以适当放慢审核节奏,但现在注册制不一样了,审核时限定死了,基本上半年要出结果。那怎么办?
办法总比困难多,除了否,还有劝退,更有现场检查伺候。前两者排队企业都不怕,因为没什么后果,过个一年半载再来,又是一条好汉。但现场检查确实怕,因为有后果,查出问题来,跟欺诈上市一样担责。这不,抽中20家,16家赶紧撤退。投资者拍手叫好,因为将来少了几个坑。但监管层尴尬,为什么这么怕现场检查?难道真有造假?不过还是要打圆场,认为造假不至于,就是申报工作太粗糙,保荐机构执业质量不合格。但对撤回的企业不去查一下,怎么知道是执业质量的问题,还是造假的问题?
信披质量不代表公司质量
很多人把申报IPO比作闯关,很传神,因为这里面确实有碰运气的成分,有时候就看排队企业来得巧不巧了。早半年上的,那就是赶巧,注册制IPO需要新鲜血液,所以基本上都能过。相信那个时候上市委也是忙不过来的,但没影响过会。现在来就是不巧了,一来排队长了,二来过会率降低了。上市委增补委员,加上现场检查,就是告诉排队企业,量已经有了,质得提高,想蒙混过关不行。识相点的,掂掂自己的分量,就该主动撤了。
撤回的企业并不是认怂,而是觉得时机不佳。虽说大家都认为运气很重要,但也不想单靠碰运气,选择时机也很重要。现在的市场氛围跟注册制刚推出时已经不一样了,那时候还在探索阶段,哪些企业能上,哪些企业不能上,存在不同看法,更多强调信息披露质量,有些企业松一松就过了。现在明显更多强调上市公司质量了,信息披露质量代替不了上市公司本身的质量,公司质量差一些的过会难度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撤回去补补短板也是明智之举。
(本文已刊发于3月27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