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报道 - 热门点击 - 正文

中欧瑞博吴伟志:当下是牛市,20%的核心资产年内股价或创新高。投资增长是非线性的,到后期是指数级的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林伟萍 2021-04-22 18:57:0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中欧瑞博吴伟志:当下是牛市,20%的核心资产年内股价或创新高。投资增长是非线性的,到后期是指数级的)

红周刊 记者 | 林伟萍

精彩观点:

我们认为牛市并没有结束,当前正处于牛市中期阶段。

部分泡沫化严重的核心资产可能需要用5年以上的时间来消化

当前仍有20%的公司泡沫化不太严重,股价在年内存在再创新高的可能性。

知与行之间的距离,关键在于训练。

投资作为一门技艺,它的增长是非线性的,越到后期越是指数级的。

不少新能源产业链上的优质公司,依然有望达到10倍以上的收入、利润的增长。

华为有望成为未来智能汽车系统里的“安卓”。

4月22日,在五矿信托和中欧瑞博联合举办的《波动行情下,专业机构如何为你管好财富》高峰对话中,《红周刊》作为独家受邀媒体,与五矿信托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何飞和深圳中欧瑞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伟志展开对话。

在对话中,作为资本市场老兵的吴伟志表示,春节后市场的持续调整使得市场温度从60多度回到55度,市场情绪从乐观被拉回了犹豫阶段,但2019年开启的牛市格局并没有结束,目前正处于牛市中期阶段。“目前核心资产中约20%的估值我们认为泡沫并不太严重,未来在业绩增长带动下,年内股价仍有望再创新高。”

作为深耕新能源车领域研究多年的投资人,吴伟志直言,华为智能汽车平台有望成为汽车行业的“安卓平台”,而对于其他厂商的入局,“并不看好”。

以下为对话实录(有删节):

牛市进入中期并未结束

年内20%的核心资产股价有望再创新高

何飞:现在全球经济火热复苏,跟欧美市场对比起来,虽然中国经济复苏情况更好,但是我们的大A股并没有在牛年开启一个“牛市”,这个状况依旧符合您对市场“长牛开启”的判断么?

吴伟志:在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今年中国股市的表现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相对偏弱。美股当前仍处于历史高位,今年以来累计收益为正,欧洲股市也是如此。中国A股这轮牛市我们认为是从2019年初开启,虽然2020年受到疫情和经济停摆的冲击而发生一些波动,但总体上这两年都处在牛市的进程中,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好的回报。进入2021年,虽然市场出现了持续调整,但我们认为牛市并没有结束,当前正处于牛市中期阶段。

对于春节后的市场调整,我们认为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与国内主动调控有关。随着中国经济各项数据的好转,最高管理层将政策重心从稳经济切换到稳杠杆。这点我们从近期对房地产融资、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隐形债务控制等政策上都可以感受得到。另外,从流动性来看,相较于海外仍处于量化宽松“大放水”的过程,中国货币环境是偏紧的。二是,过去几年受机构“抱团”、市场投资者“抄作业”等因素影响,资金过分拥挤在少数好赛道的好公司上,这导致了一些公司阶段性估值严重泡沫化。

在我们看来,在一轮完整的牛市中,投资者的情绪会经历4个阶段:绝望-犹豫-乐观-疯狂。此前因赚钱效应,A股吸引大批场外投资者入场,市场情绪偏向乐观。

但春节后的市场调整,将投资者的情绪从乐观情绪拉回了犹豫,市场有所降温。不过我觉得这是好事,如果市场继续去年年底的乐观情绪,很容易走向疯狂,进而会导致这轮牛市走向尾声。所以,总体看,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没有问题,当前牛市格局仍在,并没有结束。

《红周刊》:吴总您在年初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如果将牛市比做煮水的过程,那年初水温大概在60度以上。牛年春节以来,市场持续回调,那您觉得当前市场水温大概是多少?回调后的核心资产龙头是否重新迎来布局机会?

吴伟志:从我们量化指标体系来看,我们认为随着春节后市场调整,当前水温从60多度目前下降了一些,大概是55度的水平。如果100度是上限,降下来后意味着后续的市场空间会更大。

对于机构抱团的核心资产,我们认为接下来会出现严重的分化,部分泡沫化严重的核心资产可能需要用5年以上的时间来消化这次的高点。另一个角度说,这些个股可能已经提前进入熊市了。

从我们分析来看,在核心资产板块中,当前仍有20%的公司泡沫化不太严重。这次调整下来后,未来随着业绩的增长,股价在年内存在再创新高的可能性。例如,处于成长赛道上一些估值不贵的标的,这次回调是难得的上车机会。

逆向投资需要付出试错成本

知与行之间的距离在于训练

何飞:的确,当前市场很多投资人都处于比较犹豫的状态。但正如巴菲特所说,投资是反人性的,想要挣到钱,就要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但知易行难,从您的经验来看,该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吴伟志:投资是反人性这个话题,知的层面,我觉得多数投资者都是能够比较接受和认同的,但要想真正做到逆向而为,即在市场投资者都很绝望的时候进入市场,需要经过很多次训练才能做到。

我将投资比喻成一种体育运动,知与行之间的距离,关键在于训练。比如第一次面对市场恐慌绝望的时候,可以尝试做一些动作,此时投资者肯定是不敢下重仓的,可以小仓位尝试。当投资者从第一次逆向投资中获得了成功,那可能在第二次、第三次做逆向投资的时候力度就会逐渐加大。

其实无论是巴菲特还是索罗斯,他们的财富都是后期增速比早期更快。就我个人体会而言,一门技艺的修炼,它的增长是非线性的,越到后期越是指数级的。比如,我个人早期也做过短线,也会看错,但随着不断试错,不断尝试做逆向投资,次数多了之后,自然而然就使得逆向思维成为我们自己的一种信仰。

当前股票新建仓最好不要超过60%

何飞:问个比较具象的问题,假设我手上有1000万资金,您认为当前时点,按照您刚刚的理念,现在应该用多少仓位来做配置是比较合适的?

吴伟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会问投资者两个问题:第一,在这之前,您是否已经进入了股票市场?第二,这1000万在您的可配置资产中占什么比例?

假设投资者之前没有参与过资本市场,对于这1000万资金,在当前牛市中期的位置,我不会建议投资者all in。如果未来市场继续上涨,从牛市中期走向后期,企业估值从合理走向泡沫,那我们不建议投资者再追加投资。相反,如果市场短期调整了5%或10%,那投资者可以考虑补仓。

具体仓位上,我们建议当前投资者配置的仓位最好不要超过60%。当然,不同年龄段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是不同的,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权益类资产配置占全部资产比例,可以用100减去实际年龄,例如,今年40岁,可配置权益类资产的上限是60%。而如果投资者年龄超过50岁了,则不建议投资者拿超过50%的可流动性资产做权益配置。

何飞:吴总刚才的回答非常坦诚,也有很强的参考性。要想做好投资,我们都知道并非易事,您是如何理解投资的呢?您的投资风格和偏好又是什么?

吴伟志:在投资领域,其实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投资者,就像没有两片一样的银杏树叶一样。就我们而言,做好投资最重要的是两件事,第一,选择优秀的企业,投资优秀的企业,我们其实更喜欢投资有成长性的公司。第二,相较于很多长期投资者和成长型投资者的长期持股不动,我们会比较注重在大的时点上的择时,根据市场不同的环境,调整我们的策略。

例如,市场环境可以分为牛市涨潮环境和熊市退潮环境。进一步细分牛熊转换周期,我们将其划分成春夏秋冬不同的阶段。在熊市后期向牛市过渡阶段,我们称其为“春季酝酿期”。在牛市后期、熊市还没到来的时候,我们称其为“秋季震荡期”。

我们会根据春夏秋冬四个阶段来决定我们的总的仓位。在春季夏季当中,我们会保持较高仓位,那么入秋了我们会逐渐降低仓位。到了冬季,我们会把仓位控制得更低一些。当然我们仓位里持股标的不会太大的变化,都会聚焦优秀的公司。

新能源车优质标的未来仍存在10倍空间

碳中和或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何飞:下面请教一个近期市场关注度很高的话题,碳中和。您觉着“碳中和”这个概念将给A股带来什么投资机会,会涌现出什么细分赛道?

吴伟志:“碳达峰、碳中和”在去年四季度总书记提出来之前,恰好我们在自下而上看产业的时候,对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这两个行业有持续的研究和追踪,并在内部达到高度共识。“3060目标”提出后,我们又对这两个行业做了更全面的全球化研究,现在信心更强了,对这两个行业的看好正逐步成为我们的信仰。

可以和大家分享下我们看好的逻辑。我们一直在思考,当下人类的消费需求增长,衣食住行虽然普及率仍会有提高,对经济也会有拉动,但空间是可见。

但我们预期,中国在去年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有望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比较大的增长点。首先从清华大学等权威机构测算来看,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国家要在相关领域投资138—139万亿元,这个体量本身就非常大。而随着全球更多国家也参与到“碳中和”来,未来的市场空间将更大。

其次,中国目前在新能源车和光伏行业上市具备经济性和全球领先性。如果未来全球一致行动,围绕“碳中和”做努力和研究,那最受益的可能就是中国。因为“碳中和”可以理解为一场能源的供给侧革命,按照中国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化石能源将从如今占比85%下降到15%,而可再生能源利用要从15%提高到85%。此外,能源消费需求总量还在不断增长。

何飞:目前您和团队在这方面是如何布局的呢

吴伟志:其实过去几年我们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研究也是比较持续和深入的,而且配置仓位也比较高的,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正贡献。当前,我们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依然坚定看好。我们判断,从2021年到2030年,10年不到的时间,我们关注到的不少产业链上的优质的公司,依然有望达到10倍以上的收入、利润的增长。部分公司现在估值可能稍贵一点,达不到10倍,但我们认为五六倍的空间还是有的。

光伏、核能和氢动力方面,我们也在深入研究。虽然从氢动力产业链发展来看,可能仍需时间,但随着中石化、隆基等各行业龙头公司开始重视并入局,预期其业化应用的时间会提速。

光伏和风能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清洁能源,其当前仍有一定的周期属性,但投资机会也值得重点关注。目前光伏发电成本相较于煤电基本实现平价。重点注意的是,从我们测算来看,未来随着碳交易的广泛推广,如果交易价格是20元/吨人民币,光伏企业通过出售碳减排指标,碳交易收入可以降低光伏企业一分钱的成本。而按照欧洲现在20~30欧元的价格,有望给光伏企业带来7~8分钱发电成本的下降。叠加光伏企业当前的经济性,未来有理由相信其效益会越来越好。

华为智能汽车平台或成为汽车行业的“安卓”

未来中国车企有望霸榜全球汽车制造TOP5

《红周刊》:近日,小米、华为等消费电子产业链纷纷宣布“造”车引发市场热议。而在此之前,苹果、谷歌以及阿里、百度等巨头也均着手布局汽车,您如何看这些科技巨头对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智能汽车的布局?

吴伟志:我们对华为还是比较看好的,我们认为华为有望成为未来智能汽车系统里的“安卓”。对于其他企业的入局,我个人对其前景并不看好。

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能力圈,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比如小米造手机经过几年的发展,被市场接受了,那小米生产专业的车,消费者敢不敢买?这最核心的问题所在。

在我们看来,智能汽车赛道未来也会像传统汽车赛道一样,最终跑出来的也就四五家,后面五六名虽然也可以存货,但可能是一些细分赛道的特色公司,不大赚钱。

现在回头看,过去的汽车智能化程度是比较低的,对标手机来看,可能仅是个功能机的定位。而随着电动车的智能化,汽车从功能车走向智能车是大势所趋。

但就像在 PC时代产生的微软,手机时代产生的苹果和安卓,在智能汽车时代也一定会有一家科技巨头来承担这个角色。我们原来曾经寄希望于百度,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百度的对这个产业的理解和布局,相较于华为而言,显然华为做得更到位。

假以时日,我们觉得华为的平台可能会成为智能汽车中的安卓平台(苹果系统不对外开放)。无论是大众、宝马还是奔驰,都可以用华为的汽车管理系统、无人驾驶技术等,我们认为这种商业模式是可行的。另一个角度看,也只有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才能每年持续投入10亿美元级别做技术更迭。而特斯拉则有望“复制”手机里的苹果,特斯拉一直在做自己的平台、无人驾驶和产业链。

《红周刊》:从造车角度来看,海外汽车巨头、国内传统车企以及造车新势力,您认为具备哪些特质的车企有望成为您所说的最终跑出来的行业龙头?

吴伟志:这也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如果华为这种安卓能够被业界所接受,未来汽车行业发展可能会类似于PC行业。我们看到硬件芯片用的是intel,软件是微软,但是全世界还是有几个大的电子公司,像戴尔、IBM、联想等。

汽车当然它和电脑也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个外向消费品,有很重要的品牌因素,而并不仅仅是性价比。比如价格相差10倍的 S级的奔驰车和丰田的凯美瑞,它们的乘坐差距能否达到10倍级的差距?其实很难达到。奔驰之所以享受高溢价,正在于其强大的品牌基因。

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未来汽车行业发展不受各国政府干预,我们预期也可能会走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路径。例如,凭借中国产业链和制造业的优势,不仅中国消费者,全球消费者家电消费已经从首选日本的松下、东芝,到如今购买格力、美的和海尔。毕竟它是消费品,在品质、品牌逐渐被大家接受的情况下,价格就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在不受外界干预的情况下,未来在电动车领域,全世界前五家造车公司中,三家甚至更多有望是中国的企业。所以我们对这个领域的中国企业还是有信心。

至于具体哪个模式更具优势还需要观察。但可以提醒的是,对于独立完成涉及智能领域的各个环节,拒绝拥抱类新技术的汽车公司,或有望重蹈诺基亚在安卓系统上的覆辙,对于这类企业我们是有担忧。

投资者应对剧烈波动的最好方式就是远离市场

何飞:当前市场有种现象,公募或私募产品长期来看收益率很高,但作为投资者获得高额收益的并不多。您对此怎么看?

吴伟志:我给投资者两个建议,第一,买基金之前要深入研究分析基金经理。买入后,一定要有长期的思维,第二,做权益投资一定要忍受住波动。优秀的基金也只能说在市场下跌的时候,通过仓位管理或优化投资组合,下跌幅度比市场小,但不会没有波动,否则就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麦道夫。所以,投资者面对权益投资的波动一定要有平常心。

那投资者该如何看待波动?我建议投资者远离产品、远离市场。比如说,我在大海里游泳,四五级的风浪,就可以让人剧烈颠簸起伏,因为我们离海太近了。如果我们坐在轮船、游轮上看,波浪就会小一些。而如果我们坐在飞机上看,那大海可能就像镜面一样。所以投资者应对波动的最好方式就是远离市场。

另外,建议投资者相信专业的力量,作为在市场中游泳的人,我们机构对水温的变化会比个人投资者更为敏感。其实在很多投资者严重是似而非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可能已经面临过千百次了,已经有了应对经验和准备。最后,也建议投资者给基金管理人更长的时间周期,对于优秀的管理人而言,时间拉得越长,收益会越好。

《红周刊》:也想请教下何总,财富管理业务最终要落实到资产配置。在您看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在超额流动性下,投资者该如何进行资产配置?

何飞:其实就像刚才吴总提到的,同样为了应对疫情,但相较于海外市场宽松的流动性,中国在释放流动性上是比较克制的。所以我们在给客户做资产配置的时候,也会充分考虑不同市场宏观经济环境,因人而异做出定制化的配置方案。

总体来说,我们会建议投资者相信专业机构,例如,我们会通过业绩表现、投资理念、公司治理、风险控制、团队分工合作等多角度对基金管理机构进行考核,从而筛选出像吴总这样的优秀投资者入驻到我们平台。也正是因为吴总的专业,才使得其在多年投资生涯中,成为“长跑健将”。

此外,也建议投资者无惧短期波动,调整好心态做长线投资。同时,也要做好资产配置,单一资产配置集中度不宜过高,做好风险分散。

投资要克服认知偏见

多站在消费者角度评价和体验To C端产品

《红周刊》:在刚才的交流过程中,提到了很多未来趋势性的话题,那吴总在做前瞻性投资布局过程中,投资者该如何来提高准确性?

吴伟志: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投资者有很多类型,比如很多投资者会觉得未来的事情特别不确定,有些投资者愿意数月亮,不愿意数星星。我们觉得能力圈是因人而异的能力,对未来的洞见能力也是因人而异的,并不是每一个投资者都具有对未来的洞见能力。

我们在选择一个行业和赛道的时候,会很重视的这几点:第一,它是不是真的具备技术的可行性?也就是技术上成不成熟。第二,它是不是具备更好的经济性和社会性。

比如我们之所以早在2013年就开始研究并布局新能源汽车,其实是吸收了我本人在腾讯投资上的教训。当时还在QQ时期,我朋友很看好它,也推荐给我,因为我自己不用QQ,所以我就一直没有对它有很强的感知,并因此错过了腾讯。所以在新能源车研究过程中,我主动去体验,是特斯拉在中国的第一批用户,就想不停感受行业的温度。

可能很多人觉得新能源车贵,没有经济性,但我觉得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从生产的角度,由于过去电池没有产业化,把发动机和变速箱组合换成电池,需要为此多付出两三万的成本。但汽车除了购置成本,还有使用成本。例如,我过去用燃油车一公里使用汽油的费用是1元左右。用特斯拉一度电可以跑5公里,而一度居民用电只有六七毛钱。可以做个简单测算,假设一辆车的生命周期是20万公里,用油需要用20万元,一度电即使按照1元算,那用电所需成本也仅是用油的1/5,消费者可以因此省下16万的油钱,其实好几个电池都买回来了。

此外,电动车的操控性、环保等也是燃油车无法比的。所以投资者要想对To C端的产品向对未来有更清晰的感知和判断,一定要更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评价和体验。To B端的产品,更重要的则是考虑它的经济性,经济性是否使得其对现有产品具有很好的替代性,这也是我们去考虑一个产业前景很看中的因素。

(文中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