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举扩张的海底捞业绩股价双杀,人均消费与翻台率矛盾难解)
红周刊 记者 | 惠凯
最近两个月,餐饮龙头海底捞遭遇了股价和业绩的“双杀”,不仅2020年年度业绩下滑近九成,且股价自春节后也一路下行,跌幅接近50%。此外,相较其自2018年以来一直持续下滑的翻台率,人均消费金额却从此前的97.7元增至目前的110元。
年报数据显示,海底捞去年大举开店500多家,门店数量首次超过了呷哺呷哺,但在疫情期间,门店的快速扩张也影响到了整体的利润率。《红周刊》记者注意到,有的门店出现了装修时间延期的现象。
图1 海底捞2018年10月上市以来的股价走势(前复权)
海底捞面临业绩股价“双杀”窘境
春节前还是港股明星,但春节后则成为投资人的弃儿,股价的持续暴跌让投资人对其信心明显受损。作为行业龙头,海底捞的股价在春节持续下跌,目前的44港元左右的股价且较85.8港元的最高价接近腰斩,这是其上市以来经历的幅度最大的一次调整。海底捞股价的大幅调整与其业绩的明显不及预期有关:2020年,海底捞的营收同比增长仅7.83%,而净利润同比下滑近9成,由2019年的23.45亿元下降到2020年的3.09亿港元。
那么,海底捞的成长性遇到天花板了吗?据其年报披露,海底捞2020年新开店数量达544家,相比之下,呷哺呷哺去年新开门店数量为129家(其中新
海底捞和呷哺呷哺一直存在竞争关系,两者之间一直在开店规模上你追我赶,截至2020年底,海底捞的门店数已扩张至1298家门店,首次超过呷哺呷哺(后者包括凑凑在内的门店数约1200家),特别是三线及以下城市共开店257家,速度明显超预期。
然而或是过快扩张的原因,让海底捞资金链开始变得紧张。2020年6月底时,海底捞的账面净现金头寸还有13亿元,至年底时,其账面现金净头寸已转为11亿元的负债。对此变化,惠誉评级的分析师赵凯欣、陈力认为,门店(特别是新开门店)的运营效率将决定海底捞去杠杆的表现。
翻台率向下,人均消费向上
值得注意的是,或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外卖业务的替代效应,海底捞的翻台率出现了明显下滑,由2019年的4.8次/天降至去年的3.5次/天,若对比2018年的5次/天翻台率,已经是连续2年下滑了。由于翻台率的不及预期,天风证券分析师在研报中对其也小幅下调了2021~2023年的预期净利润。
在翻台率持续下滑的同时,近几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金额却在持续上升。据其年报数据,顾客的人均消费金额已从2017年的97.7元增至2019年的105.2元,而2020年又进一步提升至110元。然而就是这持续涨价现象,海底捞在去年时还因“米饭7元一碗,一片土豆1.5元”的价格备受舆论争议。
既然业绩表现和翻台率持续下滑,为什么海底捞还敢于逆势大规模扩张呢?有餐饮行业人士向《红周刊》记者透露,海底捞重点打造的调料品牌颐海、供应链品牌蜀海近几年发展都很迅猛。报表显示,颐海国际(1579.HK)近三年的营收复合增速接近30%,预计今年总营收有望达到74亿元,同比增长近4成。蜀海也为海底捞的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其除了为海底捞提供服务外,也积极向海底捞体系外拓展业务。公开信息显示,蜀海已经与九毛九、711等企业达成了合作,提供配菜、中央厨房、预制菜等方面的服务。
记者也以餐饮从业者的身份、咨询了一位蜀海员工。“蜀海是海底捞的分公司,也延续了海底捞出色的服务。”他表示,蜀海的优势在于产品标准化、全程可追溯、安全有保障,当然报价比较高,所以目前主要做大型连锁企业的供应链业务,对小型连锁餐饮企业来说,含税成本太高。不过蜀海非常支持合作伙伴的快速拓店。“另外蜀海的中央厨房做得也很好,代采购、代加工都能做,对于小型餐饮企业来说,围绕原材料、料包的合作机会比较多,可以节省厨师成本。”
相比之下,呷哺呷哺的业务重点更多在于拓展“凑凑”等副线品牌,为提升品牌形象,其还推出了独立茶饮品牌“茶米茶”,在供应链和中央厨房方面也有作为,但整体来看,仍落后于海底捞。
海底捞有门店延期开业
虽然去年海底捞开门店的速度明显加快,但也不是每个门店都能顺利开业。譬如在华普大厦门店不远的悠唐购物中心(两个门店直线距离仅约200米),海底捞原本也计划在此设立一家门店,自2020年11月就开始装修。但有海底捞员工透露,至今这一门店仍在装修中,尚未开业,“应该到6月底开始营业。”
此外,门店施工现场的告示显示,原定的装修时间为3月初~3月底,但目前已延期至6月底。《红周刊》记者以食客身份电话求证此事,负责人表示内部装修工作量比较大,导致延期。值得注意的是,该门店下一层就是巴奴火锅在北京的首家门店,大厦负一层则是装修后的呷哺呷哺高级门店。特别是巴奴,记者观察到,有时候即便是工作日,巴奴门口仍有食客在排队。记者了解到,有不少消费者认为,海底捞在其附近开店,意图通过密集的布局围堵巴奴。
图2 海底捞悠唐门店,从2020年11月底确定装修以来,迄今仍未完成装修
图片来源:本刊记者 摄
中信建投社服行业首席分析师贺燕青此前也曾在电话会议中表示,海底捞单店净利润率的巅峰出现在2016年,达到12.5%,这一年是海底捞扩店速度最慢的一年,新门店对公司整体盈利的影响有限。据他测算,在经营稳定的前提下,一个海底捞新门店10个月左右就能回本。而据国元国际研究院陈欣的分析,海底捞今年一季度新开门店将达到150~200家,如果这一开店数据能够实现,说明海底捞的对外扩张并未减速。
在多空消息交织之际,海底捞还祭出了“股权激励”的大招。5月20日,海底捞通过了股权激励方案:此次将增发1.6亿股,其中1.4亿股授予1500多名公司员工和顾问、1590万股授予公司董事和高级行政人员。参考目前的股价,上述激励对应市值约70亿港元,兑现周期长达10年。虽然在方案出台后,有多家券商在唱多,但从近期股价表现看,利好的刺激效果并未显现。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