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话中金孔令鑫:装备端的科技硬件、工业软件等,在碳中和大潮下存长期投资机会)
红周刊 记者 | 林伟萍
碳中和在“十四五”乃至更长的时间维度内,都将维持向上的发展趋势,当前仍是投资碳中和的好时机。市场间接受益标的,如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龙头节能减排过程中份额和竞争力以及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等投资机会有待挖掘。
在42期《红周刊》发表的《碳中和浪潮的“卖水者”打开投资空间 风电、光伏、锂电池设备订单高涨》文章中,中金公司高端装备制造组分析师孔令鑫就碳中和下光伏、风电、锂电等新能源设备端投资机会进行了深入探讨。本周我们将聚焦工程机械、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带来的投资机遇与挑战。
在孔令鑫看来,偏低功率中小型机械电动化正逐步成为趋势,参考海外,仍有翻倍市场空间。从景气度来看,工程机械边际弱化,工业自动化仍维持高景气度,这也使得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工业自动化龙头较工程机械有更高议价权。但整体来看,大宗涨价对制造业带来的成本压力将在二季度体现的更为明显。“当然仍是布局碳中和的好时机,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龙头碳中和下份额和竞争力提升以及节能减排带来的余热回收利用、碳检测以及智能制造等行业的投资机会容易被投资者所‘忽视’。”孔令鑫分析说。
↑↑
(点击观看《红周刊》对话孔令鑫完整视频)
偏低功率中小型机械电动化成趋势
工业自动化高景气度工程机械边际弱化
《红周刊》:“绿色、智能”成为工程机械公司报告中高频词汇。在2021年宝马展上三一、中联、徐工等纷纷推动电动化工程机械产品。您如何看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在电动化领域的布局?
孔令鑫:我认为,偏低功率的中小型机械领域的电动化是长期发展趋势。以叉车行业为例,2015~2016年的时候,电动化叉车出货占行业比例约为30%,但2020年内燃叉车和电动叉车的出货比例已经达到了1:1的比例,电动化叉车多出了20%的市场增量。
再比如,15吨以下中低吨位的小挖或微挖,也具备规模化应用的可能。据我们统计,现在中国小挖、微挖保有量分别占到了20%以上,合计40%左右的社会保有量,但这绝不是天花板。参考日本小挖和微挖的社会保有量占比分别达到20%和60%以上,二者合计接近90%。而电气化率的提升也会带来整个电动挖掘机市场的进一步增长。
《红周刊》:从4月PMI数据来看,虽然制造业仍保持扩张态势,但相较于3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二级市场上,机械工业龙头股价承压,在您看来,工程机械行业的高景气度能否延续?
孔令鑫:我们也在做一些高频数据跟踪,但目前机械行业市值占比最大的两个细分板块,工程机械和工业自动化行业的景气度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如,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很多上市机床企业订单仍然同比翻倍增长,下游订单趋势非常的好。但工程机械行业则出现了一定的需求边际弱化,增速下行,如2月份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200%以上,3月份行业降速到60%,4月份最新数据显示行业同比持平。5月份根据我们最新经销商调研,工程机械行业销量仍将同比持平。
此外,从社融数据等前置指标来看,在工程机械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可能偏弱,建议持续跟踪行业高频指标,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指标。工业自动化,从长周期来看,是机器换人带来的长期成长,但以一年时间维度来看,我们认为制造业固投今年一、二季度仍将是高起的状态,但是在三、四季度面临去年的高基数,整个行业的景气可能会有一定的弱化。
《红周刊》:有观点认为,对于工业自动化、工程机械等高景气度行业,周期性正在弱化。您是否认同?
孔令鑫:我比较认同这个观点。以工程机械为例,其周期性弱化的核心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行业的需求增量,中国人口老龄化带动的机器换人趋势,尤其是小挖、微挖对于农村劳动力的替代,在近几年小挖出货占比上体现的比较明显;二是环保政策,2017年以后,随着《蓝天保卫行动三年行动计划》的执行,道路机械,如汽车起重机、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重卡等,行业排放标准持续升级,行业更新替换需求的进一步加速,在此之前是非常微弱的;三是出口需求增长,中国挖掘机从2018年以前的净进口到如今的净出口,且出口占比逐年扩大。如2020年疫情影响下,中国挖掘机的出口同比增速达到了30%,今年有望继续加速。这些结构性的因素共同导致整个行业的周期性弱化。据我们观察,即使未来行业需求出现回落,大概率也不会像2012年~2015年断崖式的下滑。
工业自动化除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器换人大逻辑,从固投入结构看,产业机构逐步升级。如以前工业自动化最主要的需求来自于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等行业,但在2017年以后,PCB、面板、半导体、IC集成电路等高科技制造业的行业需求增长速度远高于传统行业。而在需求结构变化之下,工业自动化未来的周期属性可能也会相对弱化。
大宗涨价成本压力二季度将更明显
高景气高议价权公司或涨价转移压力
《红周刊》: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再度飙涨,市场通胀预期加重。上游原材料涨价,是否将导致工程机械制造业承压?
孔令鑫:相关企业一季报上已体现大宗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这种趋势在二季度或更加明显,机械行业毛利率同比、环比应该都会面临一定的压力。如,仅以钢材价格简单测算,当前价格比半年前上涨了30%,比去年同期上涨了50%以上。在此背景下,整个机械装备、制造业都会面临一定的成本压力。
且不说液压系统、发动机的间接用钢,直接结构件使用的钢材可能就占到生产成本的10~20%。工业自动化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机床、机台,所用钢材占生产成本约20%。假设这部分成本增长30%,对应的就是6个点的成本端影响。
《红周刊》:相关企业是否会通过涨价或者说是其他手段来转嫁成本?
孔令鑫:这也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最近我们也在跟企业做渠道验证,了解不同企业的涨价幅度以及下游市场对于涨价的接受度。目前看,对于行业景气度比较高的工业自动化领域,不同的机台出现了3%~5%的涨价幅度,且下游认可度较高。但对于受行业需求的边际弱化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的工程机械行业,实际上在今年3月份有过涨价的尝试,但是由于4月份涨价是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涨价幅度全部回落。所以大宗商品涨价,对于高景气、有议价能力的行业和公司,毛利率受损情况会相对弱一些。对于行业竞争激烈、行业需求景气没有那么高的行业和板块,毛利率压力会更大。
具备前向一体化的整机企业市场溢价高
余热回收利用和碳检测市场空间巨大
《红周刊》:数字化改造赋能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被认为是助力制造业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您如何看数字化改造对制造业碳减排的影响?
孔令鑫:数字化的赋能,会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量。举个简单的例子,对流程工业来说,如果我们使用DCS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对化工或者煤化工进行技改,它的碳排放量可能降低30~50%,效果显著。对于离散制造业来说,汽车、家电、食品饮料等行业,通过工业机器人、激光加工设备,以及更智能化的网联化生产设备的应用,也能实现有效增效减排。
《红周刊》: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过程中将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孔令鑫:可以从软硬件两个角度去梳理。对智能工厂而言,最优先进行的是产能改造、技改升级,在此阶段,底层的智能硬件,如传感器、PLC、工业机器人、机床、激光加工设备等产品会有比较明显的增量。往上层,就是车间级的控制系统。如刚提到的DCS系统,可能也会有比较明显的增量。再往上层走,ISCS(综合监控系统)、MES(生产流程管理系统)等工业软件,将得到比较明显的增量。当然再往上游,企业级的管理系统ERP以及财务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等,有望出现比较明显的增长。
工业互联网最终要实现的,并不是某一个厂商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它对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主机的生产商、下游的经销商乃至客户信息的信息流、现金流和物流都会有整体的梳理。所以中长期来看,做PaaS、IaaS、SaaS工业互联网的企业,有着长期的生命力。
具体到投资标的,符合上述赛道优质的得到广大投资者认可的企业较为有限。因为很多企业属于大干快上地在做整机系统集成、整机成套,并没有往核心的原材料或者核心装备上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获取核心的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极个别的优质的零部件公司,或者具备了前向一体化的整机生产企业,能够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获得了非常高的估值溢价的原因。
《红周刊》:提高余热资源利用也是化工、水泥等高能耗制造业节能减排路径之一。这将给相关设备带来哪些影响?
孔令鑫:高耗能制造业产生的余热资源60%是可以利用的,市场非常大。但过去的5~10年,无论投资者还是政策制定者,对于比较优质的ESG的企业并没有给予更高的政策支持。但我认为,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如果我们增加碳税或者碳交易配额,高耗能行业,势必会想方设法降低碳排放量。所以我们预测,未来5~10年内,余热的回收利用会是一个比较优质的市场。比如高效的燃气轮机、高效的电机,以及余热回收利用系统,都能够达成这样的目的。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做余热回收利用的工程和设备厂商,订单都非常饱满。
当然,另一方面,余热回收利用可能会给本身就薄利的高耗能企业增加约5%的生产成本,大部分企业并不愿意去负担。因此,在碳减排初期,可能需要从公共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帮助企业消解部分额外成本。
《红周刊》:对高耗能行业碳捕捉、碳封存背后蕴藏的检测机会怎么看?
孔令鑫:目前该领域市场相对空白。但长远来看,无论是碳税还是碳交易,都需碳检测来定量碳排放量,否则都是空中楼阁。因此,第三方检测,以及检测设备供应商预期未来会有较大增长潜力。且我国第三方检测行业龙头技术相对成熟,已开展碳检测市场探索并开始贡献收入。预期未来随着政策力度加大,收入有望持续释放。设备角度看,因为目前中国计量设备精度上还有待提高,碳检测设备仍主要依赖于外资品牌供应。
当前仍是布局“碳中和”的好时机
转型高能耗龙头、智能制造易被“忽视”
《红周刊》:当前还是布局碳中和个股的好时机吗?有哪些机会容易被忽视?
孔令鑫:我认为当前仍是比较好的行业投资时机。碳中和在“十四五”乃至更长的时间维度内,都将维持向上的发展趋势。例如,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光伏行业的装机容量会保持在15%的复合增长率;风电和核电基本上每年会保持在1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在相对快速的增长趋势下,设备厂商仍然处在比较良性的上升渠道通道内。
当然,目前市场对碳中和主要关注点也主要在光伏、风电、锂电设备的供应商等新能源装备这些直接受益的板块和标的。像间接受益的标的,比如高耗能行业中的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龙头企业,它们通过碳中和带来的供给侧改革有望实现份额和长期竞争力的提升,这类机会我认为有待挖掘。另外,一般制造业随着智能化转型升级和技改,未来长期空间也非常大。智能装备等科技硬件,工业软件等都有非常长期的投资机会。
《红周刊》:对于当前鱼龙混杂的碳中和个股,投资者该如何挑选值得投资的标的?
孔令鑫:第一,优选赛道,核心的赛道,在采访中我们都有探讨;第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企业的客户资源、市场渠道、商业模式、核心技术和工艺等。其中,技术和工艺是企业维持长期生命力最核心的维度。如果这些企业能够在核心原材料、核心部件、核心工艺上取得自己的竞争优势,那么它的长期发展力、生命力会更加顽强。例如,我们比较看重的前向一体化能力。以激光设备为例,部分前向一体化能力比较强的龙头公司,具备激光器生产能力,就是比较优质的投资机会。
(本文已刊发于6月5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