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焦IPO | “手机ODM第一股”净利率偏低堪忧,华勤技术巨额关联交易需警惕)
红周刊 记者 | 刘杰
被誉为“科创板手机ODM第一股”的华勤技术虽然规模不俗,但相较同行业净利率、毛利率较低,抗风险能力偏弱,经营中还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为其发展带来隐忧。此外,其关联交易的公允性问题也仍未解释清楚。
近期,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勤技术”)向上交所递交了首轮审核问询的回复,其与闻泰科技、龙旗科技并称为“国内三大手机ODM厂商”,据Counterpoint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前述三家公司在全球手机ODM/IDH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3.5%、27.0%、15.8%,合计高达76.3%,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目前,闻泰科技已在主板上市,而龙旗科技先后在2015年、2017年两次冲刺创业板,均以失败告终。如今,华勤技术也欲登上资本市场的舞台,刚一亮相,其就被冠为“科创板手机ODM第一股”。然而,光环之下也存阴影,华勤技术低净利率、低毛利率的商业模式导致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业务稳定性成为关键,但《红周刊》记者发现其经营中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此时选择大步扩张,风险恐会加剧。
百亿营收VS尴尬的低净利率
华勤技术的营收规模高达百亿元,据招股书(申报稿)显示,2018年至2020年(报告期),其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08.81亿元、353.00亿元、598.66亿元,要知道科创板诸多申请企业营收尚不足十亿元,因此就营收规模而论,华勤技术可称得上“巨无霸”。
然而,剥开百亿营收的外衣,较为尴尬的是,华勤技术的销售净利率较低,报告期内,分别仅为0.59%、1.42%、3.66%,同期,其净利润分别为1.82亿元、5.03亿元、21.91亿元,除2020年外,其他年度净利润与其巨额营收相比,略显单薄,也就是说其营收转化为净利润的能力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与同行业公司对比,华勤技术的净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以招股书中披露的A股可比公司立讯精密、浪潮信息、歌尔股份、闻泰科技来看,上述可比公司在报告期内的销售净利率平均值分别为3.30%、4.17%、5.05%,各期均高于华勤技术,更重要的是,与其业务极为相似的闻泰科技,在2019年、2020年的净利率也高于华勤技术。
令人好奇的是,华勤技术净利率为什么会低于同行业呢?通常来讲,影响净利率的主要因素在于期间费用、毛利率等。进一步来看,报告期内,华勤技术的期间费用率分别为6.40%、6.70%、6.53%,以最具可比性的闻泰科技作为参考对象,同期,其期间费用率分别为8.02%、7.15%、10.52%,远高于华勤技术,表明并非该因素导致。
那毛利率情况又如何呢?具体来看,报告期内,华勤技术的毛利率分别为6.51%、7.87%、9.90%,闻泰科技的毛利率分别为9.06%、10.32%、15.21%,可见,闻泰科技各期均高于华勤技术。
闻泰科技毛利率相对较高与其业务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其原本与华勤技术一样,主要为移动终端服务,不过2019年,其斥资268亿元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并购,这也是国内有史以来最大的半导体收购案。半导体业务毛利率远高于手机及配件业务,以2020年为例,闻泰科技前者的毛利率为27.16%,而后者的毛利率为12.11%,因此半导体业务拉高了其整体毛利率水平。
反观华勤技术,其业务主要服务于移动终端,产品结构包含智能手机业务、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穿戴等,2020年,其智能手机业务以及笔记本电脑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52.68%、22.74%。当期,其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为11.32%,而笔记本电脑业务毛利率更低,仅为5.51%。因此相较于双轮驱动的闻泰科技而言,其综合毛利率相对较低。
毛利率和净利率是观察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窗口,通常两指标较高,企业的竞争壁垒也相对较高,面对原材料涨价、产品价格波动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时抗风险能力也较强。同样作为手机ODM厂商巨头的闻泰科技已经通过开拓新业务的方式提升前述两项指标,调整商业模式,而华勤技术仍处于净利率、毛利率双低的状态下,抗风险能力无疑是偏低的,如此状况下其能走多远,值得思考。
潜藏诸多不稳定因素
上文提到,华勤技术低毛利、低净利率,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因此业务的稳定性对其极为重要。但若深入研究,则发现其经营中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从客户端来看,华勤技术主要服务于国内外知名的智能硬件品牌厂商及互联网公司,如三星、OPPO、小米、vivo、亚马逊、联想等。此前,其第一大客户为联想,而2020年,三星突然进入其前五大客户名单,并成为第一大客户,为其贡献176.03亿元销售额,占营收比重为29.4%。
华勤技术表示:“三星智能手机业务从2019年开始大规模采用ODM模式进行生产,公司于当年导入三星智能手机ODM业务,并于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的爆发式增长,成为公司第一大客户。”从上述情况可知,三星大规模采用ODM模式以及与华勤技术合作时间均较短。而华勤技术也坦言,智能硬件设备品牌商的竞争较为激烈,各品牌对于市场占有率、消费者的体验满意度等指标非常重视,对产品要求较高。即便进入供应商名录,移动终端设备品牌商还会定期对供应商资格重新认证,对于同一类型供应商大多只会选取两到三家保持规模性长期合作。因此,未来华勤技术能否持续获得三星订单仍存在不确定性。
从供应链端来看,公司的主芯片、存储器、功能IC等目前主要向境外供应商采购,据首轮问询回复显示,报告期内,其主芯片境外采购的比例分别高达90.28%、92.67%、91.05%,因此较易受到国际贸易摩擦及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影响,若未来国际贸易出现变化,可能会导致上游供给端出现问题。
在业绩构成上,华勤技术也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据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其因对外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分别为1531.22万元、1.05亿元、1.85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分别为1.20亿元、1572.27万元、2.09亿元,政府补助分别为7725.63万元、1.22亿元、1.94亿元,前述项目合计占各期净利润的比重分别高达116.69%、48.26%、26.88%。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其境外业务较多,2020年因人民币大幅升值,其产生的汇兑损益金额高达2.97亿元,若算上该部分,则前述项目占净利润比重达40.44%。
问题在于,上述损益项目均与华勤技术的主业无直接相关性,不具备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尤其是其投资收益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若后续其投资标的价值缩水,那么该部分收益也将消失,会对其业绩产生不良影响。
在上述不稳定因素影响下,华勤技术依然选择大幅扩张,本次募集资金中拟用于产能扩张的投资合计为35.16亿元,而截至2020年末,华勤技术固定资产总额为26.61亿元,可见,其募投扩产项目相当于再造一个华勤技术,届时产能如何消化也是个问题,同时,各项管理成本也会激增,加之其本身较低的抗风险能力,其发展前景还是令人担忧的。
关联交易公允性仍然存疑
关联交易是华勤技术的另外一大隐忧,据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其向关联方采购商品及接受劳务的金额分别为8.25亿元、11.43亿元、15.72亿元,其中,其主要向河源市西品精密模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源精密”)采购,金额分别为1.79亿元、3.66亿元、5.23亿元,采购内容为机壳、五金件等结构料。
据首轮问询回复显示,崔国鹏现任河源精密的董事,且其直接及间接通过上海奥勤、上海海贤、上海勤沅等合计持有华勤技术10.14%的股份,并担任公司董事,这意味着华勤技术与上游供应商河源精密存在关联关系,双方交易属于关联交易,因此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对此,上交所也表示担忧,在问询函中要求其解释交易价格是否公允,华勤技术解释称,“报告期内,公司向河源西品采购的机壳价格根据不同项目、采购数量、定制化需求等而有所区别,但与同类产品第三方价格相比差异不大,定价公允。”
但根据华勤技术列举的与第三方价格对比情况,与上述说辞似乎有些不符。据披露,报告期内,按采购类别划分,其向河源精密采购产品分别为A壳组件、电池盖组件、B壳组件,其中各产品又分为三个项目,以2018年采购A壳组件为例,项目一至项目三与同类供应商采购单价的差异率分别为-12.49%、-9.17%、0.02%,价格偏低。其他年份相关产品也存在差异率绝对值在10%以上的情况。
上文提到,华勤技术向河源精密采购额高达数亿元,因此价格差异率较大,意味着采购成本差异也较大,然而,华勤技术并未披露相关产品的采购数量,因此无法计算整体差异价格,也意味着其向关联方采购是否公允的问题仍未解释清晰,还需要公司进一步说明。
(本文已刊发于9月11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