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独家对话KIP资本管理合伙人扈景植:北交所有望成科技+服务最好的IPO基地,看好中国资本市场)
红周刊 记者 | 何艳
北交所开市在即,外资 VC、PE 等风险投资机构更加关注中国资本市场。KIP是韩国最大的创投机构,已在中国投资了几十家公司,并相继成立了几支境内基金。KIP资本管理合伙人扈景植来自韩国,在中国工作了13年,他表示,北交所的设立,对风险投资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因为科技加服务类的公司未来可以优先考虑在北交所上市。从二级市场投资来说,投资标的的大幅增多让投资者增加了对优质标的投资的“稳定度”。他说,“我主张长期价值投资,从长期角度看,好公司就是好股票。”
扈景植看好生物医药、消费、科技三大核心赛道,尤其是三大赛道存在业务交叉的公司,比如具有科技含量的服务型公司,可能都是投资者需要重点注意的领域。
↑↑
点击观看《红周刊》对话扈景植完整视频
北交所或成科技+服务最好的IPO基地
中国近十年来涌现更多创新类好公司
《红周刊》:即将开市的北交所对风投业释放了哪些信号?
扈景植:北交所的设立,对于一级市场的风险投资者来说释放了一个非常大的利好信号。一级市场投了那么多企业,需要股权市场实现IPO,目前科技类企业可以去创业板和科创板,而创新型的服务类企业,也需要另一个市场来实现上市,而北交所就是非常好的机会,作为一级市场投资者,我们非常看好北交所推出所带来的机会。
每个发达的资本市场,比如美股市场和港股市场,大都有专门接纳创新型公司IPO的场所,随着中国本土金融市场的发展,也需要类似的容纳创新型公司的市场,我们期待北交所以新三板为始,逐步发展成为模式创新或科技带动创业公司的最好的IPO基地。
《红周刊》:您现在参与的企业项目,以后会优先选择中国本土市场上市吗?
扈景植:确实可能如此,但是也要观察一段时间。因为一个新的市场的形成,需要各种资本和参与者。首先,需要有好的企业来上市;其次,好的投资者也要认可这个市场和新来的公司,这都需要磨合。但我们相信,以前在美国、香港等地上市的中概股,将来很有可能选择北交所,或者中国本土市场。
对我们自己而言,如果是科技类的企业,可以选择科创板;模式和科技带动的服务类创新型企业,可以考虑北交所。我们估计,在北交所IPO的公司将不会是完全早期的,也不会是完全后期的,而是发展速度很快而且以创新型服务为主的企业。
《红周刊》:北交所的定位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比如“专精特新”类初创企业。您是如何定义“专精特新”的?
扈景植:如果只有模式创新,一个行业或企业是走不长远的,也需要基础的技术驱动。比如新能源相关的服务公司,美国已经有好几家类似的企业实现上市,但国内还缺少这样的资源。事实上,能源相关的服务,如充电、换电等,背后都是需要一些技术的。我认为以后可以考虑去北交所IPO,我们投资的好几个相关项目也在考虑在北交所上市。
《红周刊》:您在中国工作了13年,在此期间,中国创投市场有哪些变化?
扈景植:在中国创投领域深耕10多年,我认为这个市场最大的变化是,过去的创业家和市场上的钱都没有现在这么多,现在想创业的年轻人非常多,整个生态圈也非常发达,资金的支持力度和政府的配合度也都更大了。
第二个变化是中国资本市场变得更加发达。过去我们投资后,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大都会去美、港股上市,但现在中国内地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满足了企业上市的需求。第三个变化是技术含量发生了非常大的提升。比如当时很多项目无法实现,因为技术上存在难题,而现在整个技术环境成熟得多了,可以创业的领域变得更多,而且也更方便。
《红周刊》:在中国做创投和在韩国相比,您的投资逻辑有何区别?
扈景植: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如果自己没有改变,那么,马上(投资能力)就弱化了,所以我们差不多每年甚至每天都要回顾自己以前的投资策略或者方向,可以说,几乎每天都要改变。
我是2000年加入KIP韩国的,2000年-2008年在KIP韩国投资了几十个项目。当时韩国的三星及一些大的集团发展得非常猛,我们投资了大量跟随着这些大公司共生发展,且发展速度很快的科技类中小企业,比如半导体、手机核心零部件、先进制造业等公司。同时,当时也是韩国消费升级的时代,我们也投了很多相关企业,比如演员、歌手相关的艺人经纪等。
我2008年到中国时,正值智能手机革命刚刚开始,当时我们就开始关注互联网,而在此之前,韩国互联网公司的发展空间并没有那么大,因此这也算是我们新开辟的一个领域。此后,我们在中国还持续深度地关注生物医药、消费等领域,相较于在韩国时的“动作”,我们跟踪得更加紧密了,并对这些行业进行深度研究。
生物医药创新活力最佳
新药、器械、服务投资分布约为4:3:3
《红周刊》:你们为何如此重视生物医药/大健康这个赛道?
扈景植:生物医药确实是我们特别看好的大方向。首先,2000年初以后,美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一大变化,就是生物医药企业的崛起,无论是IPO的数量,还是融资额都有很大提升,高峰时占整个IPO的数量达到30%-40%。正好到2014年至2015年时,中国新药开发的力度、医保政策等都发生了很大改观,有好几个核心团队从美国回到中国,我们也就在这个最好的时间开始投资生物医药。
其次,从2017年开始,香港允许临床还未结束的项目进行IPO,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比如,美国生命科技公司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允许IPO,而其之所以允许IPO,就是因为大型药企如果依靠自己的研发能力不断开发新药,需要付出很大成本,所以它们要么选择早期的研发公司进行合作买进产品线,要么直接并购相关公司。这对二级市场形成了一定刺激,认为大型药企认可的项目,资本市场也会认可。因此,从那时开始,香港未实现利润的公司就不断IPO,IPO以后也不断被大型药厂并购。我在韩国时,已经出现这种情况,我相信中国A股也即将开启这样的局面。在中国市场,我们关注的方向主要是新药、医疗服务、医院改革等领域,这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此外,中国特殊的医疗环境,比如医保控费,加上医生效率的提高,需要新的机械设备或机器人等因素,所以我们很早就开始关注这个领域。最近,我们依然在关注生物医疗方面的项目。这类项目有几个特点,比如技术非常重要,技术不是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人,也就是很好的团队。我们是一级市场上比较早期就投进去好项目的公司,跟着创始人一起发展,不断做临床试验,也不断融资,在市场上证明自己的价值,而资本市场也乐于接受处于发展期的公司,所以我们在医疗相关的投资项目成功比例较大。
《红周刊》:您方便以具体的公司为案例来复盘一下您的投资过程吗?
扈景植:港股市场第一批IPO的几家生物医药企业都是我们投资过的项目,比如复宏汉霖、亚盛医药,投资这两个项目都是因为中国大分子药、小分子药的管线比较丰富,团队也很豪华,而且这两个项目所处阶段也相对早期,评估下来,它们的管线跟海外产品相比并不差,发展速度很快,临床一期二期的程度也可以接受,所以我们就投进去了。
我们还有几个尚未上市的项目,也与生物医药相关,比如有一家服务型的公司,预期即将IPO。无论是通过智能化、互联网化还是新零售化,提高医疗服务都是很重要的方向。总体上来说,我们对新药、器械、服务的投资比例大概是4:3:3,这也是我们看好的三个核心赛道。
《红周刊》: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似乎也可以按照您的这三个细分赛道来挑选优质公司?
扈景植:是的。拿新药来说,因为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下一步与跨国公司合作的预期,其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新药的关键在于创新性,如果某款新药具有全球顶尖科技,而且临床一期二期数据已经证明了其药效的安全性,那么二级市场是完全可以考虑的。至于器械,目前还是以中国国内市场为主,而且市场非常庞大,也还处于发展早期,想象空间非常大,但同时也要考虑集采政策存在的变数。服务方面,则需要考虑医药分离这类新政策的影响,同时我们认为,国内肯定会出现这方面的大公司。
医美未来10-20年仍可持续看好
平台型公司有效解决消费者痛点
《红周刊》:你们关注了许多医美项目,二级市场上,经过一轮大涨后,医美一度熄火,后续还能重新崛起吗?
扈景植:医美市场比想象的要大的多,还有很大的空间,完全不用担心,未来10年乃至20年,医美的需求都还会持续增加。尽管如此,细分领域,具体公司的股价却又是另一回事,估值过高,上涨过快等都可能导致股价发生调整,不过,市场规模和增速都是没有问题的。另外,新的技术、器械、材料等都在不断推出,而且同一个材料具有广泛的适应症,那么其市场容量和以前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日韩也是如此,我们10多年前就投资了各种各样的医美项目,这类项目相对容易赚钱,而且依赖度很高,产品价格也一直在降低,也正因为降价,需求也更大,所以市场规模不断提升。我们在韩国投资了一些肉毒素、玻尿酸、植牙材料等相关公司,这些公司非常成功,而且现在发展都非常好。我认为,中国医美空间比韩国更大,现在中国消费者的单价要低一些,而随着价格进一步下降,接受医美的人群更多,可能10年之后,中国医美人均消费跟韩国会差不多,所以空间是非常大的。
《红周刊》:您的最新投资动向是继续加码国内最大的专注于CNS(中枢神经)及精神心理健康领域互联网医疗平台“好心情”的投资。您是前瞻性地看到了什么趋势吗?
扈景植:在西方国家及日韩等国,如果人们面临精神压力大的情况,会选择去精神科医院或者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但中国精神科医生的数量占比非常低,而且本身相对来说东亚的自杀率也较高。另外,精神科相关疾病必须通过患者和医生的接触来解决,严重的需要住院,一些轻微的症状也要通过咨询医生来开药。但与此同时,优质医生的资源又非常稀缺,而且作为慢性病,患者不可能每天都去医院,也不是吃一次药就可以解决的,可能至少需要6个月以上服药,患者也不可能一次性拿到6个月左右的药量,加之,患者比较注重隐私,隐藏的需求就更大等等,因为这些因素,“好心情”作为互联网平台,针对性地解决了一些难题。比如,医生和患者可以直接对接,医生也可以给患者提供开处方药的服务,因此,我们很看好这个模式。
《红周刊》:您似乎很喜欢平台型公司?大消费也是KIP资本重点投资的领域,您看好后逻辑是什么?
扈景植:比如我们投资过的微盟,不同于传统的消费平台,他们通过Saas来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像微商城、智慧零售、小程序等,以科技为基础,让小微型企业甚至是个人都能快速实现互联网化运营,全方位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为消费者创造福利,这正是科技型平台所能带来的好处。
我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理解好公司的,当消费者需要时,可以解决好消费者的痛点,那么就是好公司。当消费者拿起手机,最先想要得到的服务,就是我们想要投资的项目。比如打车、吃饭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别人会将其定义为平台,但我认为,它通过数据或背后的供应端很好地解决了消费者痛点,消费者对此形成依赖,那么,这就是我们喜欢的好公司。
投资的本质就是了解消费者需求。大消费是我们非常看好的领域,投资占比约为20%-40%。
《红周刊》:在风投追逐热门科技赛道如5G、人工智能的当下,为何KIP资本抱有相对“冷静”的态度?
扈景植:半导体、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这类科技独角兽我们确实投的不多。我们之前看了几个项目,但是最后并没有投,因为商业模式上还未成熟。
我们投了不少机器人相关的公司,而且是在很早期就投了,如果将10亿美元以上估值归类为独角兽,现在也有一两家机器人公司成为了独角兽。比如其中一家公司最近获得软银投资后,估值变成了13亿、14亿美元左右。
《红周刊》:为什么看好机器人领域?
扈景植:机器人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因为劳动力成本较高,以后还会更高一些,尤其是工业用途的机器人需求特别大,因为工业要升级,机器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事实上,机器人和装备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但装备没有人工智能的概念,而机器人因为人工智能,可以自己判断。首先,它需要感知,也就是感应器;另外,它还需要“脑子”、“手”等。所以,感应器相关的我们就投了几家芯片公司,“脑子”则是算法相关的,我们也投了一些公司。
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以及背后的底层技术,已经迭代了以前的中国工业环境,现在智能工厂的雏形已经形成,其上游技术性的领域我们已经布局。智能工厂建立之后,接下来就要解决人工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机器人的时代已经来临。当然,机器人具体的领域发展是不一样的,工业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发展得相对较好,而消费机器人,比如与情绪相关的陪伴机器人,效果不容易检测,还有待发展。
投资最核心的是投人
长期视角看,好公司就是好股票
《红周刊》:在二级市场,面对一个不佳的公司,投资者可以选择“用脚投票”,那么,在一级市场,如果一家公司商业模式出现了问题,或者出现了重大危机,资本方还要对其进行“抢救”吗?
扈景植:我们有个大的原则,就是不会轻易放弃一家公司。如果我们投资了一家公司,它自己可以发展得很好,证明创始人很牛,我们只需要花一点精力就可以帮助它进一步发展。但是如果一些公司确实存在问题,我们对此是很重视的,对公司的帮助力度也要更大一些。比如在融资、商业模式改善、现金流优化等方面进行扶持。只要创业团队没有道德上的问题,我们是会尽力“抢救”的。比如,我们3年前在上海投过一个晨配相关的项目,这个公司做事很认真,团队也很好,但是早期因为疫情发生,业务开展很困难,公司也面临现金流方面的问题,创始人想重新开展另一个项目,我就帮他达成了。
《红周刊》:从VC/PE的角度看,好公司和好股票的差别是什么?
扈景植:从一级市场的角度看,我认为好公司就是创始人及团队知道要做什么并知道怎么做,即使公司存在问题,团队也知道如何解决。一级市场上,我们可以通过与CEO长期的交流,了解其风格,并通过其过往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判断公司的好坏。而二级市场上的参与者,与CEO直接沟通的可能性并不大,大多只能通过公司大的发展方向、数据、财报等来判断,因此用这个方法会存在一定局限。
当然,我个人主张长期价值投资,从长期角度看,好公司就是好股票。
《红周刊》:从投资角度看,一级市场的哪些经验是可以“复制”到二级市场的?
扈景植:我认为投资最核心的还是要看人,一家公司,不管是否上市,都会面临一些障碍,那么,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最重要的。另外,团队沟通能力也很重要,一级市场上,如果团队善于沟通,投资方可以帮助其解决融资等多方面问题,二级市场上,如果上市公司关心股民,并与之进行沟通,这样,投资者对于长期持有也会更有信心。
《红周刊》:风险投资为二级市场输送了许多上市公司,但这些公司上市后会出现巨大的差异。您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建议是什么?
扈景植: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确实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要分情况看,比如,如果一家公司一直在成长,那么二级市场也会认可。但有些公司,尤其是尚未盈利的公司,一级市场认可,上市后,二级市场有的会认可,有的则不会,这就要仔细进行数据分析了。比如,现金流不健康,利润率缩窄,客单价发生不利变动等各种指标,就会影响二级市场的表现。
当然,这里会有个IPO时间方面的考量,如果太早或太晚IPO,确实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因为爬坡期的时候,是最适合IPO的,而市场已经差不多饱和时,二级市场就不会那么看好。一级市场看好,是因为爬坡期在融资,IPO以后如果每个季度能达到30%-40%的成长,那也就是非常好的公司,像腾讯、阿里等都是IPO以后还不断成长的好公司。当然,IPO的时机虽然重要,但利润率和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那么什么时候IPO都无所谓了。毕竟,投资者买股票,买的还是未来的成长性。
《红周刊》:怎么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在较好的成长通道上?
扈景植:如果公司不断地在开拓新客户,那大概率是没有问题的,虽然老客户也重要,但新客户的发现率才体现了其成长性。同时,新老客户的重复购买率也很重要,也就是新老客户同时发展。
当然,利润率的变化也要参考,如果IPO以后,价格不再具有优势,或者成本上升,那也是很危险的。而如果利润率没有变化,那么客户的成长速度就是最核心的。
(本文已刊发于11月13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