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理财替代名不副实 “固收+”基金需回归初心)
今年以来,市场股债双杀,“固收+”基金腹背受敌。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3月29日,超九成“固收+”基金年内收益为负,近百只产品最大回撤超10%,甚至有部分基金跌幅超20%,堪比权益类基金,与投资者对“固收+”基金的期待南辕北辙。
究其原因,不少产品其实是披着“固收+”外衣的权益基金,不仅固收部分以可转债为主,“+”部分的股票仓位和持仓风格也较为激进。
以某只被公司打着“固收+”标签宣传的偏债混合基金为例,截至2021年末,该基金前十大重仓债券中8只为可转债,股票持仓也以高估值、高波动的新能源概念股为主。此外,该基金的股票仓位一度达到40%,且在去年四季度大幅提高了持股集中度,进一步放大了波动。截至3月28日,上述基金的年内跌幅超15%,最大回撤一度达到了17%。
类似的现象在“固收+”产品中十分普遍,这种相对激进的操作在市场好的时候当然皆大欢喜,但当潮水退去,风险一览无余;在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的宣传口径里,这却被包装成了“固收+”增强版、“固收++”、“固收+plus”等名头,成了新的卖点。
当越来越多的“固收+”名不副实时,让我们把视线回归产品本身,就会发现“固收+”这个名字本就不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
一方面,“固收+”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基金分类,而是一个为了方便宣传包装的概念。它最早起源于一级债基、二级债基,起初股票仓位只有10%~20%,随着市场发展,业内也把偏债混合基金、偏债FOF等多种基金类型打上“固收+”标签,部分产品的股票仓位已经高达40%,与其说是“固收+”,不如说是“权益-”。
另一方面,“固收+”原本定位于理财替代,承接利率下行、刚兑打破背景下中低风险理财的需求,但从基金合同来看,大部分产品并没有对投资目标、风险控制等做出特殊要求。这就导致部分“固收+”产品为了规模追求起了相对排名,把原本应低波动、低回撤的“固收+”做成了高波动、高回撤。
此外,从字面来看,“固收+”像是在固定收益的基础上做加法,比固收还要多赚一点;但实际上,其债券部分和股票部分都会面临来自不同层面的风险,“固收+”这个名字显然忽略了风险提示,有一定的误导性。
曾有业内人士说,“固收+”是基金行业一个伟大的发明。这当然是一个调侃的说法,但基金公司的产品创新不应该是名不副实的。面对中低风险理财巨大的市场缺口,“固收+”市场亟需正本清源、回归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