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报道 - 热门点击 - 正文

年内近百只公募清盘,“固收+”产品首当其冲,同质化发行引发清盘效应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曹井雪 2022-07-17 13:18:2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年内近百只公募清盘,“固收+”产品首当其冲,同质化发行引发清盘效应)

红周刊 | 曹井雪

近期市场反弹,基金发行高潮迭起,但是与此同时,迷你型公募基金清盘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本周共有东方欣利、融通增祥三个月定期开放等3只基金被清盘。同时,根据《红周刊》统计,截至7月14日,年内清盘的基金数量已经达到98只。

与往年同期相比,虽然今年基金清盘的数据变化不大,但是《红周刊》发现,其中有16只产品都是在2021年成立的。此外,也有在今年4月末刚刚成立的广发恒生科ETF已经发布了连续30个交易日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公告,命悬一线。

对此,格上富信产品经理张怀若对《红周刊》表示,业绩不佳、产品定位模糊等都是造成基金“短命”的原因。虽然清理掉迷你基金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有助于减轻管理以及新品发行压力,但如果在发行时就能够规避同质化等问题,产品运作时注重管理业绩,让实力基金经理担纲管理,就能减少产品被清盘的概率。

年内清盘产品数量逼近百只

“固收+”产品遭冷遇首当其冲

从年内迄今基金清盘的类型看,《红周刊》注意到去年声名鹊起的“固收+”产品今年却似乎时运不济,其中包括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型基金三类产品,年内合计有16只基金出现了清盘,占比将近五分之一,而最新一起清盘的东方欣利就属于偏债混合型基金中。

从清盘的诱因来看,固收+产品多属于触发不足5000万元的条件而被清盘的情况。例如东方欣利在清盘前就发布了多次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的提示性公告,最早的一次可以追溯到2021年10月30日,在2022年7月7日最新一次提示性公告中,指出该基金已经连续45个交易日规模不足5000万元。而根据基金合同,当基金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直接进入清算程序,无须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

这类产品今年时运不济,张怀若分析原因:“主要由于行业同质化竞争、业绩两极分化、基础市场的结构性行情叠加,导致这类基金的运作出现较大分化,固收+不是简单的‘股+债’,而是在资产配置上综合运用多资产投资策略,最终实现绝对收益。所以在操作中不同投研团队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股债轮动策略。此外在投资中,这类产品规模不能过小,否则基金的可操作性空间受限,影响增厚收益。”

开年迄今,固收+产品业绩分化颇为严重:截至7月14日收盘,今年以来表现最好的为安信民稳增长,该基金取得了9.16%的收益率;而嘉合磐石则以-16.73%的收益率暂垫底。而2021年这一差距更为明显,业绩排在首位的华商丰利增强定开和排在末位的民生加银鑫享收益率分别为45.23%和-24.62%。

而清盘的基金业绩也大都难言出色,东方欣利年内净值增长率为-4.81%,鹏扬和泓德也有净值增长率为负的产品出现。其中鹏扬是以固收为特色的公司,其清盘的鹏扬景颐成立于2021年8月20日,成立迄今还不足一年的时间,而其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为0.79%。固然清盘的原因林林总总但通常业绩不佳会是导火索。

聚焦鹏扬景颐,股票选择较为稳健,多为传统蓝筹:宁波银行、茅台和美的是首季末前三大重仓,而在去年末的重仓中,茅台和美的也占了两席,但是由于去年是高成长股的天下,而今年资本市场遭遇几重利空因素侵袭,蓝筹也难以在不确定性中独善其身,导致基金股票方面的业绩受损。此外,该基金的债券部分也由收益相对较高的金融债换成国开债等收益较低产品,权益固收两端均表现平淡。

基金“生命周期”渐趋缩短

同质化发行引发清盘效应

从清盘基金成立的时间来看,鹏扬景颐去年8月成立,今年7月清盘。而市场中类似这样的基金数量并不少,据《红周刊》统计,截至7月14日收盘,在今年清盘的98只基金中,有16只是在去年才成立,在资本市场经历甚至不足一年就匆匆落幕。

实际上,这类情况在公募基金中并不罕见,早在2018年就有70只左右的产品成立不足一年就匆匆清盘,当年基金清盘的总量都已经超过了600只,而彼时较为“短命”的产品多为机构定制型产品,一旦其中的委外资金撤离,产品就会迅速走向迷你甚至批量清盘。

经过近几年的市场演变,批量清盘的情况虽然减少了许多,但是基金从成立到清盘的周期也在明显缩短:2021年深圳某头部公司发行的红利优选,就因为成立不足5个月清盘引发关注。而今年清盘的基金中,华宝安益自2021年9月29日成立至2022年6月23日清盘;融通稳健添瑞则在去年11月成立,今年5月清盘,同样没能走过半年的光景。

此外,即便今年成立的产品,其中也有面临清盘危机的例子。例如,广发恒生科技ETF,其在4月27日成立,而在7月2日,其已经发布了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提示性公告,产品的运作前景着实不容乐观。

对此,张怀若表示:“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业绩不佳是主要的原因;其次多数基金发行时定位模糊,产品同质化,基金公司仅仅希望能够完善产品线,比如布局债券、权益、指数、FOF等各类型基金,通过为持有人提供更多选择来壮大管理规模。”

回顾今年4月,各大公司恒生科技ETF基金或联接基金扎堆发行,一同参与竞争的还有易方达恒生科技联接、华安恒生科技联接,不过这类产品市场中已经存续较多了,例如易方达恒生科技ETF、华夏恒生科技ETF早在2021年就已经成立,彼时它们都取得了10亿元以上的发行成绩。

而到了今年二季度再发行,后发效应导致产品甫一出生就前景扑朔迷离,纵使是头部的广发基金出马,也只取得了2.19亿元的发行成绩。该基金就属于踩线成立的典型例子,这也为此后产品运转埋下了隐患。

进一步分析清盘基金数据,《红周刊》发现,绝大部分“短命”基金在发行时面临踩线成立的情况。本就不大的规模,对基金成立后短期的业绩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一旦业绩下滑,规模便很容易触碰到清盘的警戒线。相比之下,发行规模大的基金,成立后如果业绩欠佳,投资者流失,但这类产品不至于短期遇险。

基金“保壳”行为存在争议

清盘是基金公司一把双刃剑

在常态化的清盘举动下,不同基金公司对于清盘却有不同的态度。近期诺安基金派公司的王牌明星蔡嵩松接管规模只有0.02亿元的产品诺安优化配置,其借用“顶流”的号召力拯救该产品意图明显。

而对于基金的“保壳”自救行为,张怀若认为既有有利的影响,也会带来不利的隐患:“迷你基金由于规模较小,便于基金经理操作扭转业绩困境。有些基金的发行是为了完善公司的产品线,所以为了保存产品线的丰富不得不进行保壳。再者,不同基金的主要销售渠道不同,有的公司奋力保壳,也是由于有不想放弃销售渠道资金的苦衷。”

但与此同时,迷你基金的市值通常很小,无法给公司带来明显的收益,然而维护一只迷你基金的成本并不少,因为基金结算、日常运营等一系列的维护都会成为公司的负担。并且,很多的迷你基金保壳最终结果还是走向清盘,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7月14日,清盘的基金已经接近100只,迷你基金清盘呈现常态化。

据《红周刊》统计,一季度末有976只基金的规模位于5000万元以下,此外,也不断有基金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来审议终止基金的事项。7月14日当天,就有国金、中信保诚两家基金公司召开大会,对迷你产品做出了主动清盘的准备。

另外,由于监管对于迷你基金数量多的公司,延长其上报产品审查期限的要求,基金选择主动清盘,不仅减少了迷你基金的维护成本,也减轻了公司新基金发行的压力,也不失为一种良策。毕竟下半年二级市场转暖出现转机,各大公募也有意上马发行新品弥补上半年的损失。

就算基金清盘对基金公司的后续影响利弊各半,但是从发行成立时的初衷来看,不论对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还是对投资者而言,一只基金成立后运行情况良好,不至于落入迷你基金的阵营,其实是考量产品合格与否的前提。从后视镜的角度看,如果一家公司频频出现产品清盘,则产品设计部门也应该问责,说明他们设计产品“适销不对路”。对此,张怀若提议:“基金公司在发行初始,应该明确产品定位,避免产品同质化,主要精力放在投研,努力把业绩做好,才能实现公司和投资者双赢。”

(本文已刊发于7月16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