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期指面世!中证1000能否延续热度?)
红周刊 作者 | 张俊鸣
时隔七年,股指期货又有新品种推出,A股小市值品种的代表中证1000指数在本周五正式亮相期指和期权市场。虽然中证1000以往在A股的“知名度”远不如沪深300和中证500,但从指数设立十多年以来的长期表现来看,中证1000的累计收益率明显领先沪深300和中证500,四月份探底回升以来的这波涨幅也大幅超越后两者。期指推出之后,中证1000的长期发展前景将会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的关注,但也需要注意短期获利回吐的压力,在适当回落整理之后寻找潜力品种参与或许性价比更高。
做空利器?期指不应被误读
股指期货自带做空机制,因此在部分散户投资者眼中被视为机构的“做空利器”,中证1000指数的成份股又是大多散户持仓比例较高的小市值品种,因此新期指上市配合收割“韭菜”的说法存在一定市场。如果对期指有一定了解的话,就不难发现这种说法是明显的误读。期指固然有做空的功能,但如果没有对手盘做多的话,做空也无法顺利实现。每一笔空单的背后,都有对应数量的多单存在,如同硬币的两面。如果说期指是空头的“做空利器”的话,那么同样也是多头高效率的“做多利器”。更何况,股指期货较高的门槛已经将大部分散户拒之门外,即使想要参与期指被直接“收割”,对大部分散户来说也是无能为力,大可不必自己吓自己。
从过往三个股指期货推出的情况来看,也很难佐证“做空利器”的说法。其中,期指推出之后出现比较明显跌势的是沪深300指数,2010年4月中旬从3350点附近一路下跌到7月初的2462点,两个半月下跌超25%。而2015年推出的上证50和中证500则不然,上证50指数在期指推出之后虽然有所震荡,但两个月内最大涨幅约10%,中证500指数则大涨超过45%。事实上,期指合约的最终结算价取决于现货指数的表现,如果空头大幅压低期指造成相对现货指数深度贴水的现象,反而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成全套利多头的狙击。因此,投资者应当理性、全面地看待期指的功能,而非人云亦云。
小市值品种结构性机会增加
虽然期指在某种程度上是现货指数的“影子”,但也绝非只是单纯的博弈工具,对散户投资者仍有诸多意义。笔者认为,此次中证1000期指的推出,最大意义在于增加机构投资者对A股小市值品种的兴趣。以往机构投资者对小市值股的关注程度较低,主要原因包括业绩波动较大、大资金进出难度较高、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等。但小市值品种在中国经济成长的大背景下,也具有许多大市值品种不具备的优势,比如业绩增长潜力大、转型容易等等。此次中证1000期指,让原本关注小市值品种的机构有了风险对冲工具,参与中证1000成份股的力度也会有所增加。一个参与资金增加的市场,流动性获得进一步改善,也会有助于估值的提升和结构性机会的产生。
中证1000指数的总市值超过12万亿,成份股多达1000只,涉及行业十分广泛,成份股齐涨共跌的概率极低,在其中挖掘结构性机会将是机构投资者的“新蓝海”。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机构来说,如果能从中挖掘出上市公司“由小到大”的爆发性增长,将可望形成“弯道超车”,快速树立品牌及影响力。从长期来看,在期指推出之后,围绕中证1000成份股的挖掘,将有望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要投资行为。
短期获利回吐压力需释放
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无论是参与期指还是挖掘成份股的结构性机会,难度都不小,退而求其次自然是参与相关的ETF基金。在此前已经有两只中证1000ETF的情况下,本周又有四家ETF发行,给了投资者更多的选择。从上市挂牌时间最长的南方中证1000ETF基金来看,2016年11月以来虽然累计涨幅只有4%左右,但相比同期中证1000指数20%左右的跌幅,可谓超额收益明显。此外,2021年3月挂牌的华夏中证1000ETF相比指数也有将近6%左右的超额收益。显然,中证1000ETF是散户投资者配置一揽子小市值潜力股的较好投资工具。
不过,从此前将近六年中证1000ETF接近“零涨幅”的表现来看,中证1000指数具有高波动的特性,如果在估值较高或短期涨幅较大的情况下买入,可能不得不面对阶段性套牢的窘境。虽然目前中证1000成份股的估值在30倍左右,处于历史低位区,但随着A股全流通和注册制的推进,市场整体估值重心走低是大趋势,沪深300和中证500如此,中证1000也不会例外,单纯拿历史估值进行对比难免有刻舟求剑之嫌。本周新发的四只ETF基金,也不排除成为部分场内资金拉高出货的接盘对象,甚至近期两只此前挂牌的ETF基金也出现成交明显放大的情况,提前抢跑的迹象隐约可见。笔者认为,如果四只新发基金的募集规模较大,在成立后迅速完成建仓的话,可能会成为此前预先埋伏的资金出货接盘的对象。虽然从长期来讲不影响指数的内在投资价值,但如果能够适当回避波段风险,在指数回调中再寻找合适的参与品种,不失为更加稳健的选择。
(本文已刊发于7月23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