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月新能源车销量翻倍增长!概念股狂欢,四大新能源“顶流”基金经理解读:看多汽车零部件)
红周刊 本刊编辑部 | 齐永超
8月9日,乘联会公布,7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大涨117.3%。天迈科技、标榜股份领衔新能源汽车强势上涨。
新能源涨停归来,这个位置令很多投资人“感到难受”,没有提前上车似乎很难再进。当前位置,新能源汽车是否还存在上车机会,还是说上车就是追高接盘?从大的行业角度,此前接受《红周刊》采访的基金经理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诞生超额收益机会的重要方向,因为电动化和智能化带来了产业链重构,这将给众多企业提供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乘联会:7月新能源车销量翻倍大涨
比亚迪领跑销量抵6个特斯拉
据乘联会8月9日公布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显示,7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48.6万辆,同比增长117.3%。1-7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273万辆,同比增长达121.5%。整体来看,在疫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影响、多地密集出台刺激新能源汽车销售的政策下,新能源汽车销量表现出了“W型”的波动回升态势(见图1)。
图1:新能源汽车销量(右)以及增速(左)
数据来源:Wind
《红周刊》注意到,在新能源汽车整车销量保持高速增长下,头部车企销量数据靓丽,造车新势力维持过万销量,而与华为合作的相关车企销量则正在实现弯道超车。
如据比亚迪披露7月生产新能源汽车16.3358万辆,同比增长221.70%;销售新能源汽车16.253万辆,同比增长221.89%。《红周刊》注意到,继3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万辆,这是比亚迪连续5个月份(3月~7月)销量均突破10万辆。7月份的销量数值相较于6月份环比增长21.26%,继续创出历史新高。另据广汽集团披露的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来看,同样保持了翻倍增长,其当月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27064辆,同比增长127.26%。
造车新势力“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同样交出了一份月销量均过万的成绩单。如据相关公告显示,7月份,蔚来汽车共交付新车10052台,同比增长26.7%;小鹏汽车共交付11524辆新车,同比增长43%;理想汽车共交付10422辆,同比增长21.3%。但相较于比亚迪、广汽集团等头部车企,“蔚小理”7月销量的同比增幅相对较低(见图2)。
图2:“蔚小理”销量
数据来源:Wind
受益于与华为的合作,赛力斯(原小康股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正在弯道超车,实现远超行业整体的增长。据其发布的产销快报显示,2022年7月,公司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13291辆,同比增长316.78%,其中赛力斯汽车销量7807辆,同比增长高达8873.56%。
受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的持续增长带动,汽车零部件,如继峰股份、嵘泰股份、通达动力等出现扎堆涨停;锂电池企业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锂电池材料(电解液)企业如新宙邦、天赐材料、多氟多等也迎来不同程度上涨。
四大新能源“顶流”基金经理解读:
汽车制动、辅助驾驶等汽车零部件确定性高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与新能源汽车有关的增量市场在不断打开。接受《红周刊》采访的多位深耕新能源的“顶流”基金经理认为,在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新能源整车、零部件等领域均富含投资机会。
平安基金基金经理神爱前:
汽车制动等领域壁垒高盈利强
《红周刊》:从产业成长周期的角度看,目前您对于“风光储车”等新能源投资标的如何排序呢?
神爱前:从当前时点看未来几年业绩向上周期的持续时间,汽车智能化相关产业链排第一。
汽车智能化相关的很多部件进入渗透率快速提升时期。在这轮汽车产业变革中,国产车崛起带动汽车供应链本土化,同时传统汽车厂商和造车新势力都积极推出新的品牌来布局市场、打开品牌知名度,它们对于用创新打造差异化产品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方式十分看重。
有当年部分传统手机智能化转型失败的前车之鉴,智能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将创新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很多创新技术也逐步走向成熟:高等级智能驾驶、一体化压铸、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空气悬架等等目前的渗透率有些还在个位数,但是从实业方反馈的推进程度看,未来一两年内可能会突破10%的渗透率,那么产业将会进入一个实质性的加速周期。
这一阶段,紧盯单季度的生产、销售数据和补贴情况过于短视,需要瞄准的是产业创新周期。
《红周刊》:在智能汽车零部件方面,您对线控制动领域的持仓较为靠前,看好的逻辑是什么?
神爱前:智能驾驶系统通常分为决策层、执行层和感知层。决策层是非常核心的,但是其技术掌握在英伟达、华为等这种巨头手中,国内的上市公司基本无法涉足;感知层则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在驾驶系统中属于“细枝末节”。
而执行层有汽车制动转向系统等,同样也是非常核心的环节,虽然海外公司占据了这一领域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但是内地上市公司在客户认证和客户开拓等方面有了很大突破,产品逐步放量。所以从投资角度看,这一环节应该是整个汽车智能化零部件中确定性最高、发展空间较大的。
高等级智能驾驶系统运用的是线控制动技术,与传统燃油车的机械制动有很大区别。由于汽车使用寿命长,对于供应商的验证期很长,严苛程度高,原有的供应商体系难以被打破,所以部分汽车制动系统相关的公司具备很强的竞争壁垒。
东吴基金基金经理陈军:
新能源车二三线公司弹性较好
《红周刊》:从公开持仓看,您在管产品持有大量的制造业股票,除了制造业,您还看好清洁能源中新能源汽车,看好的逻辑是什么呢?
陈军:汽车电动化给中国带来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中国有一批的整车企业变成了电动车和智能车的全球领先企业。
汽车就像一个移动的智能大手机。中国已有全球相对较完善的手机产业链,这些储备将在智能汽车上都用得到。
而汽车可能是中国将来能够与房地产平起平坐的一大产业。从橡胶轮胎到各种金属件,铝合金、铸造锻造、刹车片到座椅皮垫,中国人的造车能力也早已准备好,会有一大批公司成长起来。
以前中国人买车的排序是进口车、合资车,最后是国产车。现在国产新势力、自主品牌的汽车成为了中国人买车首选。
国外某电动车龙头企业可能全球销售较好,但中国车厂更懂中国人的需求,比如中国车企现在提供的智能座舱,多是沉浸式的,各个感官都能享受,像超清大屏、立体音响、氛围灯光、配套香氛、抬显智能摄像头等。而且中国车企对地图信息,对于交通状况、行人骑手也更加了解。
但国产整车厂也需要随时跟进反馈的零部件伙伴。相比整车,汽车零部件可能是黄金赛道的重要一环,就像自动驾驶中的空悬。整车总有个人喜好,但给这些汽车提供零部件的公司规模成长迅猛。而且零部件更容易走向全球,地位也从以前的不入流到给中外一级车企做供应商,跃升超出预期。
而且相关公司市值空间弹性相对更大,估值也便宜。现在很少有千亿级的零部件公司,随着市场慢慢扩大,我们一定会看到整车万亿、零部件千亿的公司。
《红周刊》:最近新能源车的电池龙头和整车两大龙头交相出现利好,特别是电池技术又有新的变更,您如何看?
陈军:我国电池产业已经到了让美国有点眼红的阶段,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一批电池企业起来,就能实现弯道超车。国内这些有着国际一流竞争力的企业,技术在不断迭代的同时也培养了产业的生态,一个万亿企业背后可能有一批千亿企业、百亿企业,也就会有第二曲线、第三曲线。
以你说的电池龙头为例,其除了做动力电池、储能电池,还联合其他公司做运营,不断挖掘更多机会。另一整车龙头也一样,其产业链包括电子、汽车、半导体等上下游各个领域,前景也非常不错。当然产业链长弹性可能会稍弱,需要密切跟踪关注,但不代表我们一定会投资。
在这个黄金赛道上,和一线龙头合作的二、三线公司也有非常大的机会。比如某个跟电池龙头合作的公司弹性就很大,确定性也可能会比一线公司好很多。在动力电池CTP从1.0做到3.0、未来还要做CTC的过程中,谁能够陪伴龙头一起成长,谁就有望成为比较好的投资标的。
泓德基金基金经理王克玉:
辅助驾驶领域优势显著
《红周刊》:您看好的资产有很明显的中国产业优势,像汽车和消费电子等,能否谈下您的行业思路?
王克玉:我很看好中国的汽车行业,近几年国内从汽车终端产品到零部件的发展都部分印证了我们最初的判断,往前看仍有空间。但具体到产业投资层面,还需要把握行业企业的估值。
汽车产业链是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中国的汽车供应链发展较晚,但最近10年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往电动化方向发展,解决了中国企业在动力系统方向上的劣势;二是汽车智能化,分两个层面。其一为智能座舱,这与中国过去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有密切关联性,在中国汽车品牌以及很多合资厂商中得到快速推广;三是智能驾驶,这对产业技术提出高要求,且实际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探索当中。
在汽车产业链发展过程中,过去本土企业在终端产品和零部件领域长期处于低价值量环节,在向中高端产品的多次冲锋中遭遇很大阻力,因此中国长期作为非常大的消费市场和制造基地,但电动化和智能化带来的产业链重构,给众多企业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这一轮汽车产业链的变化是由创新型车企拉动的。特斯拉和蔚小理等新势力已跻身主流车企,单车销量在细分品类里经常霸榜。特别是它们对新消费群体的需求把握和快速开发的能力,使得它们的未来销量有望保持快速增长。传统企业中转型快的企业也在电动化浪潮中获得快速发展,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传统车企暮气渐重。
这些企业纷纷打破了过去传统产业链组织形态,组建了更高效也更丰富的零部件供应链,这使得它们一方面能够大幅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特别是在加快智能车灯、空气悬挂等高端配置方面在中价位段车型的导入。车企主导的智能驾驶领域的研发提高了车企与消费者的互动,消除其早期的品牌劣势,目前已在消费者中树立起非常强的技术和性能标签。
《红周刊》:谈到智能汽车,二级市场并无对应标的,产业链也不如新能源汽车广泛。您当前如何布局呢?
王克玉:看智能汽车的重要因素,是智能化性能是否获得消费者认可,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之付出高溢价。2015年前,许多车企也推出过辅助驾驶功能,但因技术和成本问题导致搭载率很低,直到中国的零部件公司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在中低端车里大量推广。车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移动,智能驾驶能极大解放人的时间,有很大的市场机会。
我们现在投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领域,该领域投资逻辑清晰,中国企业有明显产业优势。一是中国的电子制造业很发达,各个层面都有很完整的产业链;二是中国工程师整体的能力强、开发速度快。
宝盈基金基金经理张仲维:
新能源最大的问题可能是预期
一体化压铸产业壁垒不高
《红周刊》:近期宁德时代的大手笔定增和比亚迪的销售快速上量交相辉映,再加上在中国投资建厂的特斯拉,从新能源车的竞争格局上,投资者应该注意哪些变化对投资的影响呢?
张仲维:合规要求不能公开就个股和个股事件进行点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两家的行业地位基本上是毋庸置疑。最大的问题可能是预期,若明年增速降到20%~30%的行业增速水平,投资人还愿不愿意给现在这样的估值呢?
公开数据能看到,过去中国车企的发展,周期一般是三年,三年后的竞争非常激烈。可以看到,目前比亚迪DMI热卖,下半年开始,吉利长城长安的DMI混动平台也会出来。几年下来,车企的表现能否超过投资者预期,这是比较大的考验。
具体说来,某家车企抓住新能源时代到来的风口,停售燃油车去引导大家购买10万出头的混动车,它有可能就是新能源时代的丰田。
但是,持续去拓展份额很可能会遭遇天花板,目前中国大约就是2000万辆的市场承受能力,上汽大众、北汽大众加起来约400万辆。后续销量能否突破,要看国内产品持续的生命力,以及产品是否能出口,但即便龙头也很难突破20%的瓶颈。
《红周刊》:近期市场上热议的是一体化压铸,您觉得这项技术的前景如何?
张仲维:这是相对前沿领域,一体化压铸肯定是趋势,以前整个车身架需要20个部件,现在可能就需要两三个。使用一体化压铸,以后车身、前车身两个拼起来,车的底盘就做完了。
但现在相关公司涨得有点夸张,因为一体化压铸公司最关键的是去买压铸机,整个产业壁垒不高。
《红周刊》:近期某新势力品牌空悬出问题,从投资的角度看,是否也需要关注这类技术迭代的风险呢?
张仲维:肯定需要关注,因为机会与风险并存嘛。
无论是特斯拉、比亚迪还是新势力带动,汽车智能化的浪潮已不可阻挡。其实智能化是一个过程,或者说让消费者更舒服体验的过程,包括氛围灯、车内座椅、音箱等等,都是在持续变化的。因为市场有需要,厂商为了提高销量把这些配置加上去,就是改善销售的机会。
另外一面是风险,在整个国产替代的过程当中,质量把控如何。如果测试得不够完善就上车,出事故肯定会有负面的影响,这是企业对于自己品质管控的要求,国内一些品牌的品质管控要求比较低,需要持续跟踪。
(文中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嘉宾排名不分先后。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