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海证券被立案,项目三位保代全部离职,保荐失败率较高,多家企业“抛弃”东海证券重启IPO)
红周刊丨惠凯
正处于IPO辅导中的东海证券因早年项目被证监部门立案,这一变动或让其IPO之旅变得更加艰难。
近期,正处于IPO辅导中的东海证券因多年前负责的一宗资产重组项目出现风险,被证监部门立案。除了一级半市场,东海证券近几年在一级市场表现同样不佳,过去3年的IPO大年中,东海证券只成功保荐了两家企业A股上市。
尽管有着常州国资的背景,承揽了一些江苏企业的IPO业务,但失败率依然很高。一些企业比如妙音数科、星邦智能等,要么在上市前改聘头部券商,要么首次冲刺IPO失败后解聘了东海证券。整体上,东海证券投行部门的项目储备情况并不乐观。
东海证券因早年项目风险被立案
三位项目保代目前皆已离职
“全面注册制”近期宣告正式实行,监管层、投资者对信披机制和压实中介机构责任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有越来越多的中介机构因所保荐企业问题受到冲击,券商是其中盯防的重点。东海证券就在近期因早年间所保荐的资产重组项目被证监部门立案。
据东海证券公告,因其在金洲慈航2015年重大资产重组中,开展独立财务顾问业务未勤勉尽责,证监会决定对东海证券立案。
公开资料显示,金洲慈航2015年决定收购丰汇租赁九成股权,交易对价为3.3倍PB,评估增值45.5亿元,形成37亿元商誉。但在完成2015~2017年业绩承诺后,丰汇租赁于2018年突然出现业绩腰斩,叠加商誉减值原因,金洲慈航净利润出现了大幅滑坡,所发行的17金洲01债也在不久后出现违约。
据证监会的调查,当时收购丰汇租赁的信披公告存在重大遗漏;公司当时斥资近60亿元收购的丰汇租赁,2018~2019年却亏损40亿元,成为拖累金洲慈航的最大风险,公司不得不在2021年以1000万元的低价脱手了丰汇租赁。尽管如此,金洲慈航还是避免不了退市。今年2月,深交所下达《告知书》,“你公司股票在2022年12月29日至2023年2月2日期间,通过本所交易系统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面值退市的情形。
作为独立财务顾问的东海证券被立案,意味着早年间的资产重组出现风险后追责已覆盖到了相关中介机构。《红周刊》注意到,当年东海证券派出的项目保代是周增光、陈翔,一年后,陈翔的督导工作被钟祝可取代。和大多数风险项目暴露前中介机构人员突然离职的现象类似,三位保代都已经从东海证券离职,且签署了《上市保荐书》的周增光、陈翔目前无法查询到券商就职信息,似脱离了券商行业,钟祝可则在2018年前跳槽到海通证券。
高层变动频繁
上市进展或受影响
上述业务发生于朱科敏执掌东海证券期间。在东海证券的发展史中,朱科敏是绕不过去的人物。他管理东海证券长达16年,推动公司完成股改并确立了IPO目标,甚至还大胆提出计划实施管理层持股。然而长期的“一言堂”,缺乏监督终滋生贪腐空间。2018年“阜兴系”骗局崩塌让东海证券深受影响,而2019年,朱科敏被要求配合江苏公安部门的调查,辞去董事长职务。
《红周刊》了解到,朱科敏于去年底被法院宣判,获刑10年。
朱科敏落马后,东海证券曾花了大量时间去进行风险化解、内部治理,甚至还特意引入了原江苏证监局高层人士殷建华出任高管(证券业协会显示殷在去年3月正式登记到东海证券)。在经过约3年的治理,公司终于在2022年正式启动IPO辅导,但仅仅半年多,于当年11月底,董事、总裁殷建华因个人原因辞职。新任总裁为杨明,他之前担任国联证券的副总裁、代总裁,期间推动国联证券A股上市。
去年11月底的离职公告显示,殷建华继续留任首席信息官的职务,本刊今年2月17日查询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后获悉,已经查不到殷建华的从业信息,也就是说他很可能已经从东海证券离职了。
根据IPO相关规定,发行人最近3年内董事、高管没有重大变化,最近3年内未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才能正式IPO。而东海证券已经进入IPO辅导,但近期接连发生总裁更迭、被立案调查......上市或受到影响。
业绩方面,东海证券2018年、2019年归属于股东的扣非后净利润只有4708万元、2361万元,2020年业绩骤增至4.24亿元,总营收达到22.7亿元。在全行业130多家券商中,东海证券排名跃升至50多位,规模排名接近的且已上市券商有南京证券、财达证券,未上市的财信证券、华龙证券则分别在2022年7月、2023年1月发布了招股书。相比之下,东海证券在经历2020年的业绩爆发后,2021年又出现了业绩大幅下滑,净利润同比下跌幅度超过四成。
业务上,东海证券曾在债券发行业务上做得有声有色,但近几年信用风险高发,其担任主承和受托管理人的洪业债等违约,东海证券也被证监部门查实存在未对发行人审慎背调等情形,被出具警示函。此外,东海证券还因在华仪电气定增业务上未做好持续督导工作,被出具了警示函。
深耕本地企业
保荐企业IPO失败率较高
好在得益于江苏浓厚的资本市场氛围以及发达的经济环境,孕育了大量具有上市潜力的企业,加之东海证券具有常州地方国资背景,其也承揽了不少江苏本地企业的股权或发债业务。比如,东海证券是国光信息科创板IPO的保荐券商。国光信息的股东之一同样是有着常州国资背景的常州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底,国光信息申报科创板上市,但很快就被终止审核。2021年初,国光信息被证监会抽中,需接受IPO信披质量抽查,一个多月后,国光信息和东海证券选择主动撤回上市申请。
相比头部券商,东海证券作为地方性的中型券商,在执业质量、风控、政策把握等方面尚有不足。或许是意识到这一点,证监局2023年1月公告显示,国光信息已重启上市辅导,但不再和东海证券合作,选择了业内排名前十、IPO经验丰富的广发证券为上市辅导机构,这一决定令东海证券本就不丰富的项目储备又少了一笔。
据悉,广发证券计划2023年11月前完成对国光信息的辅导,随后国光信息较大概率会发布招股书,二次上市。
据Wind,东海证券在手的IPO项目3笔,分别是安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康力源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天元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都是江苏省内企业,其中天元智能、安顺控股还位于常州。也就是说,东海证券的投行业务高度依赖本地市场。这也契合不久前某媒体的通稿《引“金融活水” 增企业活力——东海证券深耕常州 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中所写,“公司重点发力常州及长三角地区业务,与当地政府、核心上市公司、重点后备企业、国有融资平台、金融机构等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错失2020~2022年上市大年
多家企业选择“抛弃”东海证券后二次IPO
据iFinD,2020年以来,东海证券保荐的上市公司只有芯瑞达(2020年上市)、万润新能(2022年上市)两家,这一表现甚至不如2019年之前。两家企业的保代之一都是江成祺。据中国证券业协会,东海证券登记有29位保代,六成参与保荐项目的数量为0,而江成祺在东海期间担任了5宗IPO的保代。
相较于其他券商投行保代队伍整体扩编,东海证券保代数量近三年明显减少。据《红周刊》掌握的数据,2020年底时,东海证券名下登记的保代为37人,如今只有29人,保代数量排名从两年前的业内40位左右滑落至50位。
项目储备上,东海证券早期的项目储备较少,目前公司负责的IPO辅导企业数量很少。而此前负责辅导的一些企业,要么转投其他券商,要么IPO失败。比如北京妙音数科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妙音数科在2019年和东海证券签署了IPO上市辅导协议,但后来终止辅导合作。
去年10月,妙音数科启动IPO,并聘用开源证券为辅导券商,计划北交所上市。开源证券体量同样是中游券商,但业务具有较强特色、多年前就重点布局新三板市场,如今自然承揽了大量北交所企业上市业务。而且和东海证券类似,开源证券去年启动上市,今年1月就更新了招股书,IPO显然比东海证券快了一步。
至于东海证券负责辅导/保荐的湖南星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新中冠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都IPO撤回,以至于在过去两年的IPO撤回率排名中,东海证券表现不佳。这些企业二次IPO通常不再考虑东海证券,比如星邦智能在首次IPO撤回后,变更保荐券商为华泰联合证券,在华泰联合的协助下快速完成整改,并于去年10月二次申报IPO。
《红周刊》注意到,星邦智能现在的法律服务机构湖南启元律所、审计机构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沿用了首次IPO的中介机构,惟独“抛弃”了东海证券。
东海证券还是国力股份首次IPO的保荐券商,后终止审核,项目保代盛玉照、江成祺被证监会出具警示函,指出二人对国力股份的股权变动、应收款项等核查不充分。国力股份后解聘了东海证券,改聘招商证券后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至于新中冠,首次上市主动撤回后,公司2022年又入选了本省金融局确定的“首批200家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尚未正式启动二次辅导和IPO,公司未来和东海证券的合作关系能否维持,尚需观察。
(本文已刊发于2月18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