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发言 | 费逸:去芜以存菁 执简以御繁——谈谈投资中的断舍离和专注心)
导读:
珠江滔滔,不舍昼夜。
在时间的洪流中,风流终被裹挟而去,唯价值沉淀。
何谓价值?《资本论》赋予了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在证券投资领域,价值通常是在说企业内在价值和市场赋予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好公司需要日积跬步打造护城河,好生意需要千锤百炼形成强壁垒。好价格,也需要在市场的波动中等待时机。价值投资背后,凝聚着时间的结晶。
我们邀请到广发基金的基金经理,请他们分享对于时间的认识,对价值的思考。
让我们,以时间的名义,为时间正名。
让我们,以价值的名义,为价值赋能。
珠江滚滚,一江春水向东流!
今年以来,市场关注的议题很多,从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粮食危机、能源价格到新冠疫情,似乎每一个都是主导市场下跌的元凶。当时,我听了很多专家和券商的路演,依然深感迷雾重重,指引我们投资航向的灯塔究竟在哪里?又如何避开路途中的暗礁险滩?
学者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媒介文化三部曲中检讨了媒介变迁对人类生活、文化、制度等的影响。他的观点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的传播越来越便捷。从过去的书信到电话电报,再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打开手机,我们会很快被信息淹没。耸人听闻的标题、激动人心的旋律、千变万化的动画,我们的感官接受了多种多样的转瞬即逝的刺激,却唯独没能激起持续深度的逻辑思考。
投资中,我们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巴菲特选择远离华尔街,与波兹曼的某些观点不谋而合。恰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大事件会以大家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现,如果我们始终被这些突发事件或者繁杂信息牵着走,我们就会如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要免除这些噪音的干扰,我们需要远离一些东西,同时也要紧紧抓住一些东西。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抓住什么呢?我个人的看法是,我们需要相信并拥抱的是,这场大变局孕育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高端制造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居民消费和服务需求的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也是我在投资中聚焦的两个战略方向:制造业升级和消费升级。
解决了战略方向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每一场战术实施的选择。这两条投资主线会蓬勃发展,但并不代表行业中的每一家公司都能长大,有些公司会掉队,有些则是原地踏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去伪存真,通过研究和跟踪把风险排除掉,剩下的也许就是不错的机会。
聚焦核心目标,排除噪音的干扰
巴菲特曾经提出“荒岛实验”:如果你被迫滞留在一座荒岛上10年,那你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公司投资呢?巴菲特的答案是“有着强大特许经营权的企业”。
这个问题常常引起我的思考。“荒岛实验”讨论的不仅是买什么股票,其中还隐藏了许多至关重要的信息。比如,对投资标的质量的约束、对投资时间的约束(长期),甚至更进一步说,它还提示我们,要少做频繁的决策,尽量做重大的决策,抑或还要有平和的心态(身处荒岛仍然专注投资)等等。这些要素综合起来,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投资要聚焦在自己的长期核心目标。
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我确定了自己的长期核心目标。即,坚定投资中国高端制造业。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升级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需要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的优秀企业,使其在全球具有竞争力,在产业链上占据话语权,并推动国内居民去消费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高铁的发展就是例证之一:一开始,中国通过本土的市场机会,引进海外多国的先进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吸收提高,发展出自己的独有技术,并培育了完整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今天,我们已经有能力向其他国家输出高铁技术。5G、新能源的发展同样如此,大规模的先行建设和生产,高效的劳动效率,使得企业在探索出新技术、改良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产业集群,这都是海外同行所不具备的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稳步发展,目前,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形成了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即,中国制造业已发展为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全产业链,在应对外部冲击时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过去更强。近两年出现的新冠疫情,成为检验中国制造业含金量的机会——经历了阶段性的停工停产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复工复产速度和质量展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供需逻辑上,发展先进制造业企业,与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也是相辅相成的。消费需求刺激、带动高端制造,反过来,高端制造的发展满足需求后,同样也会带动并挖掘出新的需求。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制造业高端化和消费升级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优秀的高端制造业公司走向全球市场,开拓更广阔的全球空间;中国庞大的内需量和不断升级的需求,将驱动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不断成长。作为基金管理人,我们也会长期投资这些优秀的公司,耐心陪伴它们成长。对基金持有人来说,如果大家将眼界放长远,而不是太在意短期的波动,我相信长期持有依然是不错的选择。
从逆向思维出发,给风险留足安全边际
查理芒格有一句名言说:“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啦,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他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让听众记住,也许我们不知道如何得到幸福,但我们可以避免让自己陷入痛苦当中。
投资亦是如此。我们总是在研究企业如何做大做强。事实上,逆向思考能让我们更容易探究到事物的本质。当我们埋头寻找企业成长的机会时,也许我们也该想一想企业是如何衰败的,这能帮助我们把可能发生的风险尽量排除掉,最终留下的大概率都是机会。
Tenbagger(十倍股),是每一位成长选手的终极目标。但真正基业长青的公司,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支付了极高的估值,最后却等来了成长股衰败的拐点。如果我们反过来想,哪些内外部的因素或者条件出现时,会破坏一家公司的成长,是不是能给我们挑选公司提供新的思路?关于破坏成长的手段,我们最容易联想到的一点是,切断公司融资渠道,让它耗尽现金。
任何一家公司,在快速成长期,总是资金饥渴的。他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新的项目,以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例如,它需要更多的厂房和机器设备来扩大产能,即固定资产投资需要现金;需要招聘更多的管理人才和基层员工,即增长的人力成本需要现金。此外,因为企业正处于由小到大的过程,它对上下游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没办法占款,而随着生意的做大,存货应收等营运资本的投入也需要现金。
因此,如果我们观察到一家公司的财务杠杆已经上升到一个极限,而自身现金流的产生能力又不够强,一旦无法获得新的股权融资,那么大概率公司难以维持之前的增长速度,进入到成长向下的拐点。这让我联想到多年前研究过的一家软件企业。W公司在2013年二季度到2015年二季度,连续9个季度利润增速维持在40%-60%,可以说业绩非常靓丽,投资者也沉浸在公司高速增长的喜悦中,并梦想着这一增速能持续下去,从而给予了公司极其慷慨的估值。
当时,我通过研究发现,在股价大幅上涨时,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在大幅提升。而且,随着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多次并购,账上现金已是捉襟见肘。公司管理层应该也意识到如果不改变现状,后续企业将增长乏力。2014年底,他们提交了再融资申请,但该项目迟迟没有完成,最终在2015年下半年出现业绩向下的拐点。也许,我们无法精确地判断一家公司的成长拐点,但至少在企业融资链条看到上述情况时,就要提高警惕,对市场过于乐观的预期保留一份清醒。
由此也可见,为什么成熟市场的投资者,非常看重自由现金流的创造能力。杠杆总有尽头,融资也会摊薄原有股东的权益,而唯有自我造血能力,才是成长的源泉。亚马逊即使没有账面盈利,但因为强大的自由现金流创造能力,依然可以维持长期的收入增长,从而驱动股价上涨。
我们每天都在盯着市场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而逆向思维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市场,把想到的风险都考虑到,给想不到的风险也留足安全边际,那么大概率我们最终能收获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