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第四次券商合并浪潮2024或迎重要窗口期!这三类券商最有可能合并

来源:机构之家 2024-02-29 22:26: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第四次券商合并浪潮2024或迎重要窗口期!这三类券商最有可能合并)

在浦江两岸,金色的灯光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上海这座东方之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沉淀,见证了无数的变迁与发展。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经济腹地,金融行业尤其是证券行业的变革和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在全球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下,资本市场的波动给券商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更是对证券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竞争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并购重组不仅是对资源优化配置的有力举措,更是提升行业竞争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黄浦江流淌不息,见证着上海每一次的蜕变与重生,券商行业一次次的并购重组,亦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与动力。

一、2024年或将是券商合并的重要时间窗口

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次鼓励券商并购重组。

最近一次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培育一流投资银行”的目标。紧随会议之后,证监会于去年11月3日表态将支持头部券商通过业务创新、集团化经营与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做优做强,以打造高水平的投资银行机构。

此次并非证监会首次表态支持券商并购重组。早在2012年5月举办的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就提出了推动证券行业改革创新的11项措施,其中便包括鼓励证券公司的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此后,行业内出现了多起并购重组案例,如2013年8月方正证券对民族证券的收购、2014年7月申银万国对宏源证券的收购等。2019年11月,在答复全国政协提案时,证监会再次强调推动打造“航母级证券公司”的六大工作方向之一,即通过多渠道充实证券公司资本,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从而支持行业的优化发展和实力增强。在此背景下,天风证券收购恒泰证券,华创云信收购太平洋证券,国联发展集团收购国金证券等一系列并购重组活动陆续展开。

可见,历次证监会对券商并购重组的鼓励表态皆对行业内的整合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任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先前担任证监会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办公室主任期间,通过几年的风险处置和整改重组,妥善处置了包括南方证券、闽发证券、“德隆系”券商在内的31家违规证券公司,化解了证券行业高达2853亿元的历史遗留风险。这一经历不仅彰显了吴清在改善行业生态和处理风险方面的显著能力,或许也预示着在其领导下,2024年有望成为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大年,进一步通过并购重组等手段推动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并购重组既是对证券行业做优做强政策的响应,同时也是券商在当前“降佣降费”、再融资受限等挑战下,实现资本规模扩张、业务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破局之路。

2023年12月8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关于加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管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旨在通过合理降低公募基金的证券交易佣金费率,优化投资成本结构。根据业内人士的测算,规定实施后将使公募基金的股票交易佣金下降约三分之一。此项措施虽降低了基金的交易成本,但同时也意味着券商来自公募基金的佣金收入将大幅减少。机构经纪业务佣金收入的下滑,必然会使券商更加着重发力自营业务及信用业务等重资本业务。

发展重资本业务需要足够的资本,而提升资本实力的常用方式无非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再融资手段,以及并购重组这两条路径。

然而,监管层去年出台多项政策,对再融资提出更严格的监管要求。2023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要求证券公司融资应当遵循必要、合理、集约的原则,合理审慎确定融资方式、规模和节奏。2023年8月,证监会发布的《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对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或者其他行业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额再融资,实施预沟通机制,关注融资必要性和发行时机。此后,财达证券、中泰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证券相继调整或终止增发。

在监管强调证券行业需走资本节约型道路后,再融资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券商欲发展其自营业务和信用业务等重资本业务,并购重组或是不二选择。

纵观美国证券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券商行业深度整合进而逐渐头部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某知名券商分析师表示:“证券佣金从高到趋零,使众多业务单一的中小券商难以为继,因而其中许多券商选择与大型机构合并,以期在竞争中立足。最终,美国证券业被一小部分顶级机构所主宰,如摩根大通、高盛和花旗集团。这些机构依靠高杠杆经营、业务拓展等手段,建立了覆盖投资管理、做市、财富管理等业务的金融帝国”。中国证券业也面临从分散到集中的重组,在市场化浪潮下,证券公司急需提高规模与综合实力,以抵御冲击、实现转型升级。

二、回顾历史上三次券商并购浪潮

1987年9月,国内第一家券商——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正式成立。此后,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在这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证券业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大潮。这三次合并大潮都是在应对经济发展环境和行业监管政策变化的背景下出现的。它们有效促进了证券公司的规模扩张和实力增强,对中国证券业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1.从“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引发第一次并购浪潮(1995年-2000年)

1993年前,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和监管,证券业参与方既有专业券商,也有银行、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但随着1992年房地产和证券市场掀起热潮,大量信贷资金通过同业拆借流入股票市场,金融乱象丛生。为治理证券市场,1993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银行业和证券业实行分业管理”,1995年《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相继出台,1998年颁布《证券法》,逐步确立“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格局。统计显示,在此期间有763家证券营业部从银行等母公司分离并入券商或信托公司。

广发证券、国泰君安、中国银河等多家当下的顶尖券商,正是巧妙抓住了当时的政策机遇,通过并购重组发展壮大。例如,广发证券最初是由广发银行设立的证券业务部,为遵循金融行业分业监管规定,于1999年8月26日与广东发展银行脱钩,并更名为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随后,广发证券踏上并购扩张壮大之路。1999年11月28日,广发证券受证监会委托托管海南华银国投各证券营业部,并接收广国投在广州、深圳的9家营业部,最终于2001年正式完成收购。2001年12月16日,广发证券收购了锦州证券全部营业部,并以此为基础,在沈阳、大连等地成立了“广发北方证券”。最终于2006年11月24日,广发北方证券并入广发证券。通过多次并购,广发证券从一家珠三角区域券商逐步发展成为一家拥有投资银行、财富管理、交易、机构和投资管理四大业务板块,具备全业务牌照的综合券商。

2.综合治理、风险处置,众多券商被监管层指导重组(2004-2007年)

2003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充斥着资金缺口、违规操作等问题。根据业内统计,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缺口高达640亿元,违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853亿元。这一系列问题的爆发,不仅暴露了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足,也揭示了整个行业监管体系的薄弱。

面对危机,2004年中国证监会启动了历时三年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这一系列治理措施包括“国九条”政策的实施、高风险证券公司的托管与收购、以及证券法的修订等。

在此期间,广发证券通过托管武汉证券、河北证券、第一证券、珠海国投及长财证券五家高风险问题券商,显著扩大了其全国业务范围和市场影响力。华泰证券和信达证券则分别通过并购亚洲证券、联合证券和汉唐证券、辽宁证券,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内的领导地位和市场份额。而光大证券通过托管昆仑证券和天一证券,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业务能力提升。

3.“一参一控”带来的第三次并购潮(2008-2012年)

综合治理期间的大量并购重组造成了同一股东参股或者控股多家证券公司,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等新的问题浮出水面。为了解决该问题,国务院于2008年4月正式颁布《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两个以上的证券公司受同一单位、个人控制或者相互之间存在控制关系的,不得经营相同的证券业务,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另有规定的除外”,即“一参一控”。

“一参一控”发布之后“汇金系”、“建银系”、“中信系”、以及“明天系”等金控平台开始了规模庞大的整合。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汇金系”和“建银系”。

2005年,A股市场低迷导致众多券商面临巨额亏损。汇金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建银投资为了救助这些券商,对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南方证券(现中投证券)等多家券商控股或者参股。彼时,加上已持有的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瑞银证券,汇金系旗下共有10家券商。面对“一参一控”政策,汇金系券商采取了多项策略。2010年8月,建银投资将其持有的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的股份相继转移给汇金公司,瑞银证券、齐鲁证券和西南证券的股份则被地方政府或其他企业接管。2010年底,汇金与上海国际集团通过股份置换和转让解决了申银万国与国泰君安的股权问题,促进了两家公司的合并与上市。

此三次大规模并购潮,大多基于当时政策环境或监管诉求所推动。它们有效整治了行业乱象,推动了证券行业走向成熟。

2012年之后中国证券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兼并收购动因也更加多元,有的是为了继续满足一参一控的要求,有的是为了达成业务上的协同或者多元化。但总体来看,这个阶段并购重组更多源自公司内生发展战略和资本运作需求,而非单一外在事件所驱动。例如,2014年,国泰君安通过并购上海证券解决了“一参一控”问题,为其顺利上市铺平了道路。方正证券通过吸收合并民族证券,弥补了自身在东北和西南地区客户资源的不足。

三、这三类券商在第四次浪潮中最有可能合并

如前文所述,由于监管层的对于整合的支持性表态,以及行业处于重资本、业务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节点,2024年将会是行业整合的重要时间窗口。而回顾历史上的多次兼并收购浪潮,结合此时所处的行业背景,预计以下券商最有可能进行整合。

1.业务结构单一、资本实力薄弱的中小券商最为迫切

在去年11月1日召开的传达学习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党委会议中证监会表示将“引导中小机构结合股东背景、区域优势等资源禀赋和专业能力做精做细,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可见中小券商整合,是本次的重点之一。

某券商分析师表示:“无论是在资本实力、业务资质、人才团队等资源投入方面,还是在客户数量、品牌知名度等业务基础方面,中小券商与头部券商仍存在较大差距。”

另一资深业内人士亦指出:“在我国现行的净资本为核心的券商监管体系下,中小券商在重资产业务牌照获取、业务范围开展等方面均受可利用资源和自身实力的制约,难以形成与头部券商的有力竞争。在融资渠道上,无论银行授信还是直接融资,中小券商同样面临着扩张速度和规模上的结构性弱势”。

因此,通过合并重组破局求新发展是中小券商当前最为迫切的当务之急。

2.响应号召、打造“一流投行”/“航母级券商”的头部券商

在2019年11月,证监会表示为打造“航母级证券公司”,开展的一项措施便是:“多渠道充实证券公司资本,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支持行业做优做强”。随后,彭博新闻报道称,头部券商“三中一华”中的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内部均同意了一项合并计划,旨在打造一家规模达820亿美元的投资银行巨擘。但在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对外多次澄清,指出中信集团未讨论过任何关于两家公司重组合并的方案之后,相关传闻便逐渐消散。

到了2023年11月3日,在证监会再次强调支持券商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投资银行之际,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合并传闻再次传出。正如某券商分析师所述:“头部券商离达成国际一流综合性投行尚有较大差距,需进一步提升优化业务规模和收入结构”,两家巨头券商若是能合并,将有力体现打造“国际一流投行”的战略导向。

虽然,业内人士也表示,这两家券商巨头合并仍需克服监管审批、股东利益协调、大量研究人员流失在内的多重难题。然而,市场对此合并案的高度期待背后,是对增强中国证券公司国际竞争力的迫切期望。

3.欲通过强强联合、跻身行业前列的中型券商

随着证监会陆续发声鼓励券商整合重组,平安证券与方正证券,浙商证券与国都证券这两个中型券商的合并案例备受市场期待。

平安证券与方正证券本因存在同业竞争问题被监管层督促解决,如今则希望通过合并突破发展瓶颈。据业内人士统计,两家券商合并后,总资产可达4436亿元,净资产合计885亿元,均能跻身行业前十强。合并后经纪业务收入有望达到行业第二;平安证券较强的投行实力也将为联合体提供支撑。

另据相关公告显示,浙商证券拟出资28.73亿元收购国都证券19.15%股权,有望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业内人士表示,浙商证券不仅可以实现与国都证券业务的整合,从而产生协同效应、扩大资本规模,还能有效填补自身在某些业务领域的不足。浙商证券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实力位于行业中上游,收购国都证券还将实现区域业务的互补,特别是在连接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区域的资源方面。

四、虽存技术及操作层面挑战,但第四次券商合并浪潮势不可挡

四、虽存技术及操作层面挑战,但第四次券商合并浪潮势不可挡

在政策鼓励和行业自身发展趋势的共同推动下,2024年或将是券商合并的重要窗口期。然而,业内人士亦提醒道,实际操作中的挑战不容小觑。行业需在确保稳定性与促进竞争力提升之间找到一个细致的平衡,同时也要处理好股东层面的复杂性。此外,技术与操作方面的复杂性,特别是涉及“A+H”股上市公司的合并,对券商的管理和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叠加使得并购重组过程充满变数。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并购重组是券商做优做强的重要方式。2024年,随着政策的推进和市场的期望,预计将出现更多并购重组案例。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广发证券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