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雷军人缘不错 小米SU7营销首战告捷)
导读
3月28日晚7点,小米汽车SU7发布会如约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从公布的图片来看,雷军人缘相当不错,理想汽车的李想、小鹏汽车何小鹏、蔚来汽车李斌、长城汽车魏建军、北汽集团张建勇、顺丰王卫、美团王兴等车界、商界大佬纷纷前来捧场,现场1200余人一起见证小米第一台汽车小米SU7正式上市。
小米SU7销售价没有惊喜
在略显冗长的产品介绍后,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终于公布定价,SU7标准版售价21.59万元,PRO长续航版售价24.59万元,MAX版29.99万元。在4月30日前大定,可以获得价值不同的免费赠送配置或智驾系统等权益。
其中,顶配的四驱双电机Max版本搭载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采用800V平台,充电效率从10%充到80%需要19分钟,最大功率495千瓦,最大扭矩383牛*米,百公里加速度为2.78秒。
小米汽车这场声势浩大的价格营销大战终于尘埃落定,其实这一切都是做车时就定下来的价格:20-30万之间。所有的设计、研发、营销都有围绕这展开的。
现在正式公布,21.59万起,最高29.99万的价格,都在意料之中,没有太多惊喜,也没有过多失望。在众多汽车媒体人发起的价格猜猜猜中,笔者一直坚持的是19.99万起,有截屏为证。
按雷军公布的标准版价格21.59万,如果减去4月30日前大定,可以获得价值16000元免费赠送配置或智驾系统等权益,刚刚好19.99万元。
小米SU7大定订单超过自身产能
小米汽车第一款产品SU7,是一台追求操控和性能的轿跑,是致敬保时捷、特斯拉的学习之作,目前从各个信息管道得到的数据,都显示小米汽车SU7的大定订单已经超过15万台,也超过了小米汽车北京一期工厂产能。
根据小米汽车5000元大定在一周内可以无责取消的规定,大概率会有不少订单因为各种原因取消,但即便如此,雷军的第一款车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值得庆贺的,也是值得表扬的。
去年,中国20万以上纯电动轿车品类中,卖得最好的分别是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 EV、极氪001,中国人似乎不太喜欢纯电动轿车,更喜欢SUV。
去年特斯拉的Model Y在中国卖出了约46万辆,同平台的Model 3 只有14.7万辆。而第三名的极氪001,销量只有7.6万台。
小米汽车选择纯电动轿车这个细分市场,是大胆的尝试,因为这一细分市场销量不乐观。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国内纯电轿车销量约12.94万辆,同比下滑26.1%,环比下滑43.3%。即便是基于2023年全年数据,乘联会数据显示,去年国内C级纯电轿车市场总量仅约25.4万辆,渗透率仅为总体市场的1.2%,同比增速低于大盘15个百分点。
综合这么多因素,我们看到小米汽车SU7能取得这么好的战绩是应该获得掌声的。
雷军的营销戏码确实很足
自从2023年末 SU7在小米技术发布会亮相后,雷军开始密集为小米SU7上市造势,截至28日正式发布会前,雷军和小米微博已发布近百条关于小米SU7、工厂、制造工艺等相关的内容和视频,包括分五天五集发布了“雷军答网友问”的视频。这让小米SU7还没上市,就已经成为年度最热车型了,讨论量丝毫不低于刚进入中国时的特斯拉。雷军还特意包下多个城市的地标广告,致敬了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和华为。三个月的宣传周期里,雷军在社交平台上密集更新。媒体们接力跟踪,小米汽车门店挂牌、小米汽车工厂开始生产、小米路测车亮相乃至小米汽车高速吃罚单,都能冲上新闻头条。
雷军熟谙流量密码的优势,在这个“流量为王”的世界大环境之下,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为自己绘出蓝图。只是对于汽车制造这样的重资产行业,需要的是长时间的沉淀,这样的流量是需要的,但同样也是转瞬即逝的。不断产生的新话题,让小米汽车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同时也极易加深大众的刻板印象,甚至产生对品牌的抵触情绪。
完整看完雷军的小米SU7发布会,本来都有的汽车技术被雷军婆婆妈妈讲了两个小时,有点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但是有两点还是很有水平。
一是他比较完整、有说服力地把SU7与特斯拉的Model 3进行比较;
二是把苹果手机客户拉进来买车,把小米车作为苹果车的替代。
如果小米汽车SU7核心技术、品质把控好,客户去试驾后感觉不错,会更喜欢上这个车,确实很多细节打磨的很好,很容易打动消费者,特别是女性,后面口碑传播会很好,最后肯定会大卖。
但是小米的预订远远超过了自己的产能规划,如果不能及时交付,客户就会流失;如果要想及时交付,就得找代工厂;同时供应链能不能足量供应?供应链在突然增加的订单情况下能不能保证品质?整车代工厂品质如何控制?这些都是新问题、新烦恼。
大家愿意给雷军一个机会
不可否认,对于造车,小米是认真的。超百亿的研发投入,迅速构建的汽车研发整造体系,全国29个城市59个门店同步开启营业,无不诠释着小米造车的决心,但三年半的时间真的太短了,时间就是摆在小米汽车面前的敌人之一,未经时间验证的技术与产品,又如何放心的拿给用户使用呢?
与成熟车企相比,尽管拥有互联网企业科研技术加成,小米汽车对于汽车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仍有进步的空间。不如说,小米造了十多年手机,小米手机的品控问题仍然一直被用户吐槽,这些小米手机的用户会对小米汽车的品控充满信心吗?
根据数据显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申请超过1000项专利。而作为中国电动车领域的领头羊,比亚迪已申请专利超过4.8万项,两者数字,显而易见的差距巨大,时间的资历无法被抹去,小米汽车的成长空间依旧巨大,只是“假想敌”们并不会原地踏步等你。
不同于造手机,造车属于重资产行业,投入高同时回报周期长。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竞争,大批企业即将面临生死存亡,同时多数新能源车企仍大幅亏损。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早已打的火热。年初,比亚迪携旗下众多车型降价销售,引发汽车行业价格大变动,吉利闻风而动,新款极氪001不仅相比旧款价格更低,配置更丰富,银河E8、极氪007两款车型也是呈现“围剿”之势,在17—30万价格区间进行了全方位部署,“针对”意味明显;其他诸如哪吒、长安、小鹏等等车企,都先后跟进价格战降价风潮。新一轮的内卷早已摆在明面上了。
最后
发布会上,雷军对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希望通过15~20年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
可惜,小米如今面对的已经不是当初宣布做手机时充斥市场的山寨机企业,而是更加强大、更加成熟、更加健全的中国汽车产业体系,面对早已浸淫汽车行业多年的“老炮”们,想要横空出世并不容易。
雷军在小米汽车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也曾自称这是其最后一次创业,某种程度上,小米汽车的成败也决定着小米集团的命运。
借用雷军在发布会上的一句话,“造车很苦,但成功很酷!”
祝小米汽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