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斯克敢吹特斯拉20万亿,小米股价却在50元徘徊)
导读:9月5日,特斯拉(Tesla)董事会宣布实施一项长达10年的CEO薪酬激励,此项计划授予CEO马斯克 4.2 亿股(占特斯拉总股本的12%),若按当前特斯拉市值1.1 万亿美元计算,这个计划涉及到的股票初始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
联想起上个月马斯克在接受X Takeover 的采访,他大胆预测了特斯拉股票将涨20倍,也就是说特斯拉市值将达20万亿美元,并阐述了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一个公司CEO敢于如此在公众场合发表如此大胆预测,在我们国家是不可能的,不但会被骂死,还有可能惹上官司。
反观国内类似的科技企业小米集团股票:截至2025年9月12日,小米股价已从4月高点61.45港元回落至约50港元附近。
为什么把小米与特斯拉对比?
因为只有特斯拉与小米除了科技还都布局了制造,属于我特别专注的科技型制造业。
按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的说法就是:高端制造+生产业。生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与传统生产力产业靠资源要素、资金、蓝领劳动力投入有重大区别。
我从企业一线来,深知如今的科技型制造业大多已经升级为24小时连续生产模式,极致追求高效率,难度极高。技术从实验室出来,技术原理都雷同,但在经营者几轮正确决策与团队工艺提升的循环下,往往赢者通吃、败者退场。
我认为成功经营科技型制造企业是高效制造主要项加上六项生产:高效制造+研发、专利、营销、金融、检测检验标准和数字化赋能。
截至2025年9月,美股市值过万亿的公司有8家,分别是:
1. 英伟达(NVIDIA):市值约4.43万亿美元 ;
2. 微软(Microsoft):市值约3.87万亿美元 ;
3. 苹果(Apple):市值约3.46万亿美元 ;
4. 谷歌(Alphabet):市值约2.46万亿美元 ;
5. 亚马逊(Amazon):市值约2.39万亿美元 ;
6. Meta:市值约1.96万亿美元 ;
7. 博通(Broadcom):市值约1.45万亿美元 ;
8. 特斯拉(Tesla):市值约1.09万亿美元。
这些公司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反映了人工智能、云计算、半导体等新兴技术对市场价值的推动作用,但是特斯拉是唯一布局制造环节的,也就是我说的科技型制造业公司。
在寻找中国的对比企业中,我首先想到的是华为,毕竟咱是华为六君子的学生嘛!可惜的是华为也不怎么布局制造,同时也非上市公司,数据不公开。唯有当红的小米集团 (1810.HK)宣布造车后,作为科技企业布局了制造,港股上市公司有数据可查,有可比性。
小米集团成立于 2010 年,八年后的2018年在香港上市;于2021年9月1日成立小米汽车,正式进入智能电车行业,虽然连续发布SU7、YU7两款车型,市场反应良好,但小米集团在港股市场却从4月份的高点跌落。
这究竟是为何?是香港市场对科技型制造业看不懂?还是小米集团CEO雷军不能像特斯拉CEO马斯克那样宣传?我尝试补充一些产业观点,供投资机构、行业分析师、证券基金经理、政府招商官员、企业管理者及产业研究人士参考。若收到评论留言和讨论,未尽之处,会继续补充。
都说要注重故事线,那到底是叙事(NARRATIVE)和讲故事(STORY)?
中国经历农耕文明时间过长,“农耕雨读、重农抑商”深深植根于脑。企业家本身很难个体突破,普罗大众鄙视“讲故事”,北方语境里就是“忽悠”、南方语境就是“说书”,都要你实实在在把成果做出来才相信。
问题是农作物可以春耕秋收,六七月就能看到结果,但是科技怎么可能这么短时间就有结果呢?反观美国硅谷创业者,他们创始人能非常自信地描述未来,也不会被美国法律判定为违规。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多是故事性强于知识性!那么在英文世界里,“故事” 真正对应的有两个不同的词:叙事(NARRATIVE)和故事(STORY)。
“叙事” 就可以提前阐述:我是谁(WHO)、我从哪里来(WHERE)?我想做到什么程度(WHAT)?目标是什么(WHAT)?计划怎么干(HOW)?核心是聚焦未来。而“故事”就是如何生动有趣地讲述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叙事” 就可以让创新企业家描述自己眼睛看到的世界,并可以规划出战略路径。战略,就必然以时间、目标、数学模型为载体,而非讲 “故事” 那样依赖讲述者的情绪表达。
比如这次特斯拉董事会与CEO马斯克的约定,就已经发生过两次:2012 年第一轮涉及 5% 股权激励;2018 年第二轮涉及 12% 股权激励。现在是第三次,都约定了双重考核标准:公司业绩运营指标和公司价值目标。
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在《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中写道:“以中国为例,即便是把传播学局限于研究人类的传播行为与传播现象,传播学至少也应该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等12个学科门类比肩,成为独立的第13个门类。但现如今,它只能屈居于文学门类下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比传播学更可怜的是舆论学。在中国,舆论学目前属于三级学科,列在二级学科新闻理论之下。”
在商业上原来我们是有标杆追赶的,社会盛行的文化是“少说多做、做了不说”;但如果总是在描述已经发生过的事,很难创新与创造! 人们很难想象没有看到过的世界,如此一来,创新生态就难建立。
从小米发展研究商业规律
网上有个调皮说法:“说炒美股没什么技术含量,按规律做就可以了。反观我们大A股民,勤奋好学,都把哲学、经济学、佛学、道德经与毛选一路学完了,还是陪着A股在3000点徘徊”。
一个完整的经济发展全貌,涵盖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以及中间的中观经济(产业经济),各证券公司把新能源汽车产业划入电力与新能源板块,都有电新行业分析师。由于我入行比较早的缘故,认识不少证券公司的电新行业分析师,两年前为了钠电池还与他们刚过一次,被人以“产业专家妨碍分析师炒股”为题大做文章,上了热搜。
我们行业分析师的研报最后是券商买单,为得是频繁交易产生的费用返佣,没有动力也没有耐心真正去研究一家好的企业能成长到何种程度,进而给与长期成长的公司合理定价。
以小米集团(1810.HK)为例,来看看我们电新行业分析师的几个研报评价:“核心业务所处的行业高度饱和竞争,且暂时没有看到类似小米YU7这样的利好信息。”、“小米股价在52港元附近徘徊。包括高盛、汇丰研究等在内的机构虽然维持了小米的买入评级,但都下调了小米的目标价。”
还有一些自媒体博主,大多没有企业操盘经验,对雷军打造创始人 IP 解读也是似是而非。事实上,汽车刚需的时代早已过去,如今雷军用创始人 IP 的创业叙事实现高效成交,这恰恰是众多企业难以跨越的门槛。
小米汽车并未从小米集团(1810.HK)分拆,而是作为全资子公司存在,这使小米集团跨入科技型制造业领域。难度与壁垒都显著提升,其中最最关键的两个财务平衡点:对精英人才的投资,以及大规模固定资产的折旧摊销。若存在投机行为、漫无目标的布局或冗余的管理,企业会背负巨大的财务负担,陷入想改、但改不起的囧境。
在现如今,如何将产品在最短时间最快卖出?核心考验始终是在数字生态中如何将流量转化为成交!雷军采用的是因人而起并推进认知序列到成交,直白点说,也就是小米汽车的销售是先有客户基础,层层筛选下来的,是锚定了的,那些说用自家补贴来撬小米订单的,我看够呛!这一流程就带来了财务上的确定性。
从公布的财报来看,在 小米YU7 尚未交付时,小米汽车业务已大幅减亏:第二季度汽车业务亏损收窄至 3 亿元,环比改善 40%,毛利率也从第一季度的 23.2% 提升至 26.4%。对比其他新势力企业,赛力斯毛利率为 25.23%,理想为 20.66%,比亚迪为 20.75%;传统豪华品牌中:保时捷毛利率为 16.9%,奔驰为 16.4%。
优异的财务表现得益于三款车型精准定位:一是小米 SU7 Ultra 的交付,二是小米 SU7、YU7 源于同一平台,实现了良好的模块化与标准化作业,由此形成SKU集中优势,有助于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小米总裁卢伟冰表示:“虽然我们整体规模不算大,但这一个品类、这一个平台的规模非常大,所以我们在这个平台上的规模经济做得比较好。”
小米汽车爆款单品与高效成交带来的更大好处,是能推动小米汽车加快产能建设,为拿下10%的市场份额做好产能保障。同时在小米 SU7 爆火后,部分商场为引流甚至愿意将租金降至原价的十分之一,这极大推动了线下门店扩张, 截至六月底,小米线下门店已超 17000 家,一改原来小米线下开店的颓势。
小米汽车明年若能达成 50-60 万台的交付量,小米汽车业务营收就能突破 1200 亿元,净利润率可持平丰田汽车或特斯拉的 7-8%;未来有望实现 5000亿元的业务规模。
简而言之,小米集团通过革新汽车营销实现了两点:1、变现了30 岁左右的优质用户;2、夯实了用户基础,使小米敢于向高端市场进军。在第二季度 YU7 尚未交付的情况下,小米汽车上半年累计交付 15.7 万辆,支撑起 28 万元的平均含税单价,无限接近宝马、奔驰、奥迪在中国市场 30 万元的均价。这一数据从侧面证明,小米汽车的市场定位并非依赖价格竞争。
随着小米汽车的初步成功,小米 “人车家” 全生态的势能正在形成,即便进入充分竞争的红海行业,如空调、小家电等等,也能凭借创新、生态与品牌力虹吸其他玩家的份额。进入 2025 年,小米一边丰富高端产品线,一边借助生态和技术创新打造差异化优势,这套方法论的成功,验证了小米汽车带来的高端影响力仍在强化。
我们的行业分析师显然没有研究到这一层,但是美国华尔街机构投资人早就研究很深,资料显示,美国其实也有自己的新质生产力企业,只是说法不一,并且为这些企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定义了框架结构,由此实现了商品定价和资产定价,而后续的技术细节,才是企业经营个体与股民进行波段操作的范畴。如果这一轮人工智能技术趋势不出现偏离,也没有因为糟糕的电力系统而崩盘,这种上涨趋势会让跟随交易者获得 80% 胜率的交易结果。
以特斯拉为例,当特斯拉汽车收入达到 5000 亿元后,盈亏平衡点所需的毛利率基本维持在 10% 左右;2024 年,特斯拉营收相当于人民币 7131 亿元时,净利润率达到 7.3%,截至 2 月 28 日总市值达 68317 亿元,纳斯达克对同类企业仍采用市销率(PS)10 倍左右的估值。
写在最后
互联网企业从创立之初,搭建的业务框架就与传统企业有极大差异:最最重视ARPU 值(单用户营业收入)!小米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雷军今年56岁,作为连续创业者和小米创始人,身上有着企业家中极为稀缺的品质。如今的小米,不仅磨合出了一支优秀的高管团队,更扎根于我国优质用户积累的深厚基石之上。
本文剖析小米在营销与战略升级上取得成功的底层逻辑,也是对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平淡的一点发声,也是希望能把优质的工业资产与本国国民经济紧密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