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上市公司财报时,投资者常会关注关联交易情况。这类交易发生在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如母公司、子公司、主要股东或关键管理人员控制的企业。由于存在利益输送风险,监管要求对关联交易进行充分披露。然而,一些企业可能通过“非关联化”手段,将实质上的关联交易隐藏起来,规避披露义务,这值得投资者警惕。
所谓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是指原本具有关联关系的双方,通过股权调整、引入第三方、变更控制权结构等方式,在形式上切断关联关系,使交易看似发生在无关联的独立主体之间。但实际上,交易背后的控制力或利益安排并未真正改变。例如,原关联方退出股东名单后,仍通过代持或其他隐蔽方式施加影响;或交易定价明显偏离市场公允水平,存在利益倾斜迹象。
识别此类信号需关注几个方面:一是客户或供应商集中度突然变化,原有关联方转为前五大客户或供应商但不再列为关联方;二是交易金额显著增长却缺乏合理商业逻辑;三是公司与某些企业频繁发生购销、资金往来,但未纳入关联方披露范围;四是高管或股东亲属控制的企业成为新增交易对手。
面对潜在的隐性关联交易,投资者应保持审慎。可结合公司治理结构、股权演变、交易定价公允性及现金流情况综合判断。同时,关注审计报告中关于关联方及重大交易的说明,留意是否存在“重大非常规交易”等提示性表述。
总之,关联交易本身并不必然违规,关键在于是否公允、透明。而刻意隐藏的实质关联,往往伴随信息不对称和利益输送风险。投资者应提升识别能力,穿透表面看实质,避免因信息披露不完整而误判企业真实经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