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时,投资者常会看到“关联方交易”这一术语。所谓关联方交易,是指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转移行为。关联方通常包括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以及这些人士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
关联方交易本身并不违法,许多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关联方发生业务往来,例如采购原材料、租赁资产或提供服务等。然而,这类交易可能带来公允性风险,即交易价格或条件是否与市场独立第三方之间的交易一致。若缺乏公允性,就可能损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
例如,公司以明显高于市场价格向关联方采购商品,可能导致利润虚减;反之,若低价出售资产给关联方,则可能变相转移公司价值。这些操作虽未直接违反法律,但可能扭曲财务数据,影响投资者判断。
为防范此类风险,监管要求上市公司充分披露关联方交易的内容、定价政策及决策程序。投资者在分析财报时,应重点关注关联交易的规模占比、定价依据以及是否经过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审核。同时,可对比同类非关联交易的价格水平,评估其合理性。
总之,关联方交易需以透明和公平为基础。投资者应保持警惕,结合行业特点和公司治理结构综合判断交易的必要性与公允性,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做出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