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上市公司财报时,投资者常会注意到“投资性房地产”这一会计科目。它指的是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例如用于出租的办公楼、商铺或闲置待升值的土地。这类资产不同于企业自用的厂房或办公楼,也不包括为销售而持有的开发产品。
在财务处理上,投资性房地产主要有两种计量模式: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采用成本模式时,资产按初始购置成本入账,并在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或摊销,同时进行减值测试。这种方式较为稳健,利润波动较小,但可能无法及时反映房地产市场的真实价值变化。
而公允价值模式则要求企业根据每个报告期末的市场估值重新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意味着若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企业的账面利润将随之增加;反之,则可能造成亏损。这种模式能更真实地体现资产当前的市场价值,但也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导致利润出现较大起伏。
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企业采用哪种计量模式至关重要。选择公允价值模式的企业,其利润可能更具“弹性”,需警惕短期估值波动对净利润的干扰;而采用成本模式的企业,报表数据相对稳定,但可能存在资产价值被低估的情况。此外,企业一旦选定计量模式,通常不得随意变更,因此需关注其历史选择是否一致。
在分析财报时,建议投资者结合两种模式的特点,综合考察企业的资产结构、盈利质量及所处房地产市场的整体趋势,避免仅凭表面利润做出判断。同时,可通过附注信息了解投资性房地产的具体构成与估值依据,提升决策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