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报道 - 财经聚焦 - 正文

QFII与证券投资基金争夺股市话语权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灵山 2006-03-25 08:3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近期关于QFII与基金争夺股市话语权、相互抄底的议论十分热闹。诚然,国内的基金从开始就没办法同QFII相比,只是市场让两个不同资历的选手登上了同一个舞台。令人欣喜的是,我国的基金公司在同QFII的竞技中不断成长,在投资技巧和效果上逐步向QFII看齐。市场是透明的,信息是畅通的,基金公司在这场竞技中慢慢赢得抗衡的筹码。

  值得注意的是,西风东渐的同时,QFII也受到了国内机构的影响。随着QFII资金流入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QFII的投资风格和理念也在与本土机构进行着从相异、交流到融合的双向渗透。在本土机构受到QFII影响的同时,QFII也会受到国内投资风格的影响。

  趋同和差异永远同时存在。年报显示,按照行业划分,QFII在去年第四季度重点增持了交通运输、电力煤气及水、金融保险业;而基金除了同样看好增持银行股外,对于交通运输板块和电力板块则大力减持。联系到市场近期关于QFII和国内基金抄底对决的讨论,可以看到QFII和基金差异之中的微妙关系。

  QFII的资金规模相对较小,但是谁也不能忽视他们对于这波“12·6”行情的影响力。看一下2005年三季报和年报,你便会发现诸如中金黄金、山东铝业、南宁糖业、江西铜业这些领涨“12·6”行情的资源题材股,哪只里面都有QFII的身影。QFII买入这些资源类股,并不是靠“拍脑袋”,而是由他们的背景及研究水平决定的。

  QFII作为国际性的投资机构,是全球化的机构,对于全球经济动态有其高屋建瓴的视角;他们分支机构众多,对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深入的了解;混业经营又使他们早已是商品市场的资深玩家。这些背景决定了QFII们较内地的研究机构可以更轻松地把握全球的相关趋势,并且找出内地市场的投资机会。

  QFII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把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市场上,他们也是通盘考虑,积极进行战略布局。现在看来,QFII成功地实现了逐步掌控市场的战略意图。然而,我们应该跳出QFII看QFII,QFII的获批额度有限,它也只是海外机构布局中国市场的一个棋子,其背后的力量和由此扩散的影响不容小觑。

  在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外机构投资者积极在资本市场布局。如今,在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几乎所有的重要金融行业都能看到国外金融机构的身影,这些海外机构几乎都获得QFII资格。他们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渗透已非常深入,在市场外部,他们赢得了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信任,监管部门的支持和优惠;在内部,他们作为战略投资者和直接股东参股控股或收购银行、证券、基金等行业内公司,一定程度上把握和控制了市场的主动权。一方面,QFII是海外机构布局中国市场的一个棋子,另一方面,它的加入,在某种意义上也使中国股市成为一盘活棋。

  QFII作为一个新的投资群体,如果说,在前期还不受中国投资者关注的话,那么在最近的一年当中却得到了市场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认同:成熟的理念,稳定的思维模式,果断的持仓习惯,较长的持有时间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这其中,既有对于遭到国内基金抛弃的水泥股的成功操作,也有对于有色金属类板块的集中高强度炒作,这一切似乎都告诉我们,一个新的投资风格的诞生。

  目前,已有35家海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其中32家QFII机构已获批59.7亿美元的投资额度。短短两年多的时间,QFII在我国资本市场上风光无限。

  最新数据显示,QFII资金大多流向重点倾斜的行业。去年四季度大幅增持A股的资金,集中投资于中国“稀缺品”产业,为自己谋求长期收益最大化。从22个行业的持仓市值占总市值的比重及去年各个季度的变化情况来看,QFII持仓的行业集中度明显上升,其看好重点投资行业的信心更加坚定,有别于国内基金经理偏重于追求短期收益的目标。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QFII在和基金的博弈中,总能占得先机。在重点行业内,QFII往往也能准确地挖掘出成长性好、盈利能力强、被低估的个股,逢低吸纳,及时套现获利。纵观各个时期QFII不同的投资行为,从初入市场时的谨慎、股市长期低迷时的成功抄底、封闭式基金高折价时的大幅增持,到股改初期时的积极参与、大举建仓净买入股改股,以及后来的炒作权证等等,QFII总是能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在基金受到巨大赎回压力、手中持仓品种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并且抱团取暖现象严重等时,QFII则适时地从底部吸纳估值较低、业绩较好、在未来两三年内具有成长性的股票,充分展现作为经验丰富的国际资本高超的投资艺术。

  但是,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具体的投资行为上,证券投资基金并非处于劣势。2005年,证券投资基金率先介入中小企业板块股票,而QFII当时基本处于无动于衷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证券投资基金熟悉A股市场的优势。

  从2005年报的不完全统计,QFII持有其中32家公司股票。QFII所持股票,全部为证券投资基金所持有。在这些公司中,第一大流通股东主要是证券投资基金,而不是QFII。QFII仅仅是G上港、山东铝业、G晋西、黑牡丹、山东黄金的第一大流通股东。其中,G晋西、黑牡丹2005年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354和0.2760元,净资产收益率6.1538%和11.5915%。两公司盈利能力平平,证券投资基金也没有必要争流通股第一把交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