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报道 - 热门点击 - 正文

清盘潮过后 私募生存压力骤增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季然云 2015-11-08 11:28:3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活得久”是阳光私募行业最基本、也是最难做到的目标,上半年火热的私募大跃进,随着一轮股市大跌戛然而止,品种繁多的私募产品经历了惨烈的“洗牌”,不少新生私募如石沉大海一般消失无踪,一些颇具名气的老牌私募也黯然收场。

结构性产品几乎全军覆没

自2014年四季度牛市启动,在被新基金法“正名”之后,阳光私募行业迎来了最为凶猛的一轮规模扩充。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私募登记备案月报数据,截止到今年10月底,已登记备案的各类私募基金认缴规模超过了4万亿元,而这一数字在去年底才4千亿左右。

其实自今年6月股灾暴发以来,私募基金的发展步伐就已经明显放缓了,如9月份新备案私募基金为1016只,较8月份的1550只减少三分之一多,环比大幅下降。而10月份的股市反弹也没有给私募业带来较大的激励,许多私募表示由于前期仓位较低,丧失了不少反弹的机会,而进去后,猴市特征又让操作时机不易把握。

这波股市的调整对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阳光私募基金的打击较为显著,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今年以来清盘的私募基金产品达1292只,约占纳入统计的产品总数的5%。而A股始于6月中旬的大幅下跌行情也令不少私募基金经理措手不及,7月和8月成为基金产品清盘的高峰期。统计数据显示,7月清盘的阳光私募产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有10只产品存活期未超过1个月,二季度成立的产品成为清盘重灾区。股灾中被清盘的结构化产品大多数都因杠杆较高而清盘。截止到6月底,结构化私募产品一度曾高达3000多只,随后无论是主动清盘还是被动清盘,至今几乎无一幸免。

“结构化产品约有三分之二的产品在7月份的股灾中因参与了配资几乎清盘,而随后的三分之一,在最近两个月的政策性清理配资中也清理完毕。过程很惨烈,许多低位斩仓后本金就剩不到一两成。”某私募人士表示,7月份的股灾让产品净值回撤30%以上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如果你选择1:2配资的话,25%就触及平仓线了,因配资的高利率,融资方普遍选择将融资投放在中小创股票上,但一旦发生流动性危机,大量资金集中在少数股票上很难抽身,连续的暴跌,很快就触及清盘线。

谈到清理配资,投资者仍记忆犹新,随着配资盘一波波被清理,股市也是间歇性暴跌,A股一度风声鹤唳。数据显示,6月底,场外整体配资规模超过万亿元。而清理安排则是:存量规模在10亿元以下的于9月11日前清理完成;10亿至50亿元规模的于9月18日前清理完成;50亿至100亿规模的于9月25日前清理完成;100亿至150亿规模的于9月30日前清理完成;300亿以上规模的于10月31日前清理完成。

在本次清理过程中,即便是无配资的阳光管理型私募基金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中不乏有一些老牌私募机构和知名基金经理掌管的产品。继7月知名私募深圳清水源和福建滚雪球均有产品跌至止损线之后,前“公募一姐”王茹远掌管的“天堂硅谷大浪潮”母基金也一度出现清盘的传言,虽然她澄清该基金暂时还没有结算,正在商讨具体的解决方案,但这一表态等于证实该产品确实逼近了清盘红线。7月中旬,2014年的私募亚军福建滚雪球的滚雪球3号击穿了止损线爆仓。

据业内分析,2015年7月上旬,股指期货市场出现史上罕见的连续跌停后又连续涨停的走势,让一向稳健的股指期货跨期套利策略出现流动性风险,平仓策略无法实施。福建滚雪球对极端行情的预估不足,导致4只产品净值出现极大波动,并一度击穿产品止损线。其中滚雪球3号净值出现较大落差,预估为0.45元,击穿0.50元的止损线。此外,一向以避险而知名的星石系列,在这轮股灾中净值也下滑二三成。同样,赵丹阳的赤子之心系列、重阳系列今年以来也录得不小负收益。而在股灾中一些抗跌甚至逆市上涨的知名私募如泽熙投资,本周却因涉嫌内幕交易、操作股价而被警方带走调查。

清盘潮后是生存危机

新生私募的危机不仅仅体现在净值下滑方面,更面临生存压力,目前绝大多数阳光私募基金采取提取浮动费用的方式,基本上为浮动业绩报酬。事实上,大多数私募基金收取的申购费仅为1%,赎回费为3%,而随着持有时间的推移,甚至免去赎回费。因此,浮动业绩报酬构成私募基金的主要收入,一般来说私募基金会按照绝对收益的20%进行业绩报酬的提取。

近一年以来,很多私募都是“白干”了。除了收益难以保证外,私募还要面临一定的运作成本。据了解,私募的大小不同,其运营成本也不同,但其成本一般不会少于每年200万元,人员的成本占比较大,但这方面能够自由调整。一般来说,如果行情不好,这一块的费用会相应下调一些。

市场规模缩小也是私募基金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此前多数私募基金在今年6月份遭遇市场寒流,不少私募产品规模下降到5、6千万的规模,新产品的发行难度也在倍增。

随着私募基金压力的增大,一些去年离开公募基金转战私募的基金经理开始流露出要重回公募的意思,但出于行业“潜规则”,重返公募基金对于他们而言似乎也很难。在公募基金做得好的人,不一定适合做私募。“公募基金一般客户与基金经理之间隔着一个客服平台,也就是说基金经理一般不与客户直接沟通,这样客户的负面情绪无法影响到基金经理身上。转入私募以后,基金经理将直接受到客户情绪的影响,有时新一期净值公布或股市大跌时,基金经理往往会面临着无数个客户的咨询电话,这样肯定是没办法正常工作的。”一位刚刚公转私不久的私募经理表示,公司目前正在设计类似于公募的客服平台,让客户的负面情绪直接由中间平台消化,而非直接干扰到基金经理的操作,但这会加重运营的压力与成本。“不过按照过往经验,虽然私募在下跌行情中需要承受比公募大得多的压力。而这正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最后能够留下来的,长期而言其前景还是不错的。”

一位北京地区的小型私募,股灾的到来让成立公司的几位合伙人损失惨重,目前正准备散伙,该私募之前主要为一些高净值人群做专项理财,上半年运气不错,参与两个定增项目,因使用了杠杆,钱赚得很快,并在北京建国门附近购置了写字楼花费百万装修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股灾突降,非但客户资金大幅度缩水,自有财产也遭遇了毁灭性打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该私募合伙人说道:“我们几个合伙人,少的也要赔几千万,多的赔上一两个亿,其中一位合伙人刚30岁出头,去年3000万进来,今年最高时曾干到了1.2个亿,刚开始没用杠杆,后来参与了一个定增用了杠杆,正是尝到了杠杆的好处,自己的本金全部使用了1:2的杠杆,这波股灾中在7月份被强平了一次,8月份反弹又进去操作,随后又被强平一次,1.2亿就剩下一两百万,如果人生遭遇这么大一挫折,真难想象以后还怎么翻身,太惨烈了!”

股灾后,中国私募基金中,比较容易出问题的两个类型是量化类、事件驱动类。量化或期指类系列已基本被政府彻底打垮,程序化交易被严格限制,交易量被显著压缩,各种再创新也受到严格监控,一时半会儿无法翻身,大量客户资金只能用于套利、回购或小额买入股票。

资深金融人士吴小平认为,特别要提醒的是那些依靠重大事件驱动的交易人,此前早早“知道”事件或者“制造”事件的做法,非常容易陷入内幕信息的不当获取,往往给执行人带来囹圄之难。如何让市场认同某个方向性投资逻辑,进而裹挟市场大量资金、舆论冲击股价新高,或者如何在市场密切关注下从容出货、在大交易量中平稳退出、在对倒中无形锁定利润,这都是挺有意思的黑暗知识。中科系和德隆系两大庄家的历史殷鉴并未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消退。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