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昨日正式实施,新规进一步规范此类产品的销售运营,防范资产负债错配等引发的风险。
自昨日起,中国保监会规范中短期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实施,根据通知,“中短期存续”的概念从3年扩大至5年,对于此类产品的资本约束将更严格执行,不达标的公司有3年过渡期。
这意味着,过去用少量资本金就可以撬动大量保费的业务模式受到的制约加强,客观上促使保险行业的杠杆下降。这一新规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保险公司的保费端和投资端还有待观察。
收保费不再“肆无忌惮”
从去年底开始悬在各中小保险公司头上的靴子终于掉下来了。去年12月初,在保险资金举牌大战如火如荼之际,保险公司收到了上述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当时的文件中,“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定义还是3年。
“中短存续期产品”的主要构成者是万能险、分红险这类高现金价值产品,这是一些中小保险公司现金流的主要来源,突出代表如:华夏人寿、前海人寿、安邦养老、君康人寿等公司,这类产品占比达到70%以上。
“新规将这一产品的定义延长到5年,确实有点出乎意料。”一位保险公司总精算师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保险公司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如果卖得比较激进,潜在风险主要有两项,一是资产负债不匹配,存在“短钱长投”风险隐患;二是流动性风险,当资本市场不景气时,部分中短存续期产品收益可能低于同期定期存款或理财产品,对客户吸引力下降,这会导致一方面新单保费收入可能下降,另一方面存量业务退保可能上升,也容易给公司带来现金流不足风险。
不过,这一版本的规定比去年底的上一版也有放松的地方,比如,为了避免一刀切,给了保险公司3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险公司1年以上3年以下的中短期产品应该控制在一定额度内,2016年不得超过总保费的90%,2017年不得超过70%,2018年不得超过50%,比例梯次下降。
降杠杆、增资二选一
通知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保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最近季度末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的2倍以内,如果超出限额的,公司董事长、总精算师将被追责。
“被废止的2014版通知也有类似规定,但是过去并未直接与公司相关责任人挂钩。”上述保险公司总精算师表示,新规执行后,保险公司董事长以及总精算师的个人压力大增。
业内人士表示,在过去,偿付能力一代的环境下,一些保险公司的杠杆可以达到数倍甚至10倍,一家注册资本金10亿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有可能达到100亿。
随着新规中的资本约束严格执行,保险公司可以收揽的保费总量将呈现下降趋势,杠杆的下降也是大势所趋。过去通过高收益大卖保费、在投资端赚钱的运作方式受到制约。
在新规延长了对中短期产品的期限后,保险公司将不得不在银行、互联网等销售渠道中加长保险产品的期限从3年到5年,令这类产品相比其他理财产品的吸引力明显降低,势必影响保险公司销售业绩。
“对于A股上市的大保险公司而言,影响不会太大,因为这些公司的产品期限普遍长于5年。但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精算师表示。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要在新规基础上实现尽可能快的成长,一方面是降低中短期存续类产品的占比,并用足政策空间;另一方面就是增加投资资本或者净资产。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保险公司的增资获批。
举牌上市公司将更谨慎
新规的实施,无疑考验着保险公司投资能力。保险投资通常会根据保险产品的特点,做相应期限的配置。一般而言,高现金价值产品的负债成本较高,通常达7%以上,这部分资金的配置越短,所承受的亏损总量就越小;当这类产品从3年延长至5年后,保险公司可能面临的投资压力会更大。
一位保险公司投资总监表示,随着债券利率的走低,保险公司对于股权投资仍然有需求,但是在举牌上市公司方面,肯定会比过去更审慎。“今后在个券选择上,会更加注意风险、更加审慎、更注重基本面和价值。因为很可能要持有3年到5年。”
去年,资产荒背景之下,保险资金向股权投资大举进军,在资本市场上引发了举牌大潮。
一部分人认为,暴露在保险投资端的各种激进行为,根源在保费端。
事实似乎也有印证。保险公司开门红动辄落袋百亿,“一个月完成百亿保费”这样的消息不断从市场上传来,国内大型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纷纷申请保险牌照,目前在保监会排队申请牌照欲新设的保险公司超过200家。
“从长期来看,中短期存续保险产品新规的执行,对于投资端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整体而言,对保险行业和资本市场都是好事。”上述保险公司投资总监表示。
昨日,A股市场对于保险行业的这一变化并未做出明显反应,上证指数收于3018.8点,上涨2.15%。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