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将在年内启动试点。这意味着深化国企改革的相关措施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今年以来,国企改革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4月份,部分处于经营困境的僵尸企业开始转让壳资源,这是对国企股权的第一次触动。目前,员工持股意见出台,实际上是第二次触动国企股权。券商研究机构表示,国企改革最关键、最核心也是实施难度最大的部分就在于实现混合所有制,从而真正使得国企的经营效率提高。
《意见》就股权激励的试点范围、激励对象、比例、减持细节等等都做出了严格的限制,以下就员工持股计划做360度全角度分析:
员工持股计划内涵及起源
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ption Plan,简称ESOP)是指通过让员工持有本公司股票和期权而使其获得激励的一种长期绩效奖励计划。员工持股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
我国企业也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尝试员工持股。实践中,经历了几轮试点、叫停、重启的反复过程。此次方案出台,涉及到试点原则、试点企业条件、企业员工入股、企业员工股权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和组织领导等6个部分,对各项条件做了严格并详细的说明,值得深入探讨。
此“员工”非彼“员工”
“员工持股”里的“员工”并非字面意思上的广大员工,不是全员持股、平均持股,也不是经营层持股,而是骨干持股,遵守“以岗定股、动态调整”的原则。“以岗定股”表现为,参与持股人员应为在关键岗位工作并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或较大影响的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动态调整”则强调持股员工应做到进退有序,离开企业的人员因不再是该企业员工而不再持有股权,新进人才可以获得股权,岗位调整时所持股份随之调整,真正实现让符合条件的员工持股。
此外,为了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意见》规定,实施员工持股后,应保证囯有股东控股地位,其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总股本的34%。员工持股总量原则上不高于公司总股本的30%,单一员工持股比例原则上不高于总股本的1%。
持股计划时点及进展预想
首批试点原则上在2016年内启动实施,成熟一户开展一户,2018年年底进行阶段性总结,视情况适时扩大试点。除了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在推进员工持股时,试点思路与中央也将保持一致。首批试点中,央企子公司数量为10家,地方国企为5-10家。
试点企业条件严苛
根据意见内容,此次员工持股试点主要集中在四类企业中:(1)主业处于充分竞争企业和领域的商业类企业;(2)股权结构合理,非公有资本的股东所持股份应该达到一定比例,公司的董事会当中有非公有资本股东推荐的董事;(3)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建立市场化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和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减能增的市场化机制;(4)营业收入和利润90%以上来源于所在的企业集团外部的市场。此外,优先支持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占比较高的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统称科技型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
试点与股市制度冲突之处
早在1998年,证监会就叫停了职工股的发行。国企员工持股实际上是一种职工股。
《公司法》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二人以上二百人以下为发起人。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对员工持股人数的一种限制。
《意见》关于员工持股不少于36个月锁定期的规定,与目前沪深交易所上市规则的规定明显不符。根据沪深交易所上市规则,只有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持股的锁定期不少于36个月。
面对上述制度上的出入,国企员工持股试点与股市有关制度的对接问题有必要予以解决。
国改投资可关注概念股:
国金证券认为,一方面《试点意见》发布了具体的时间表,有具体的实施路径,持股比例等,可操作性强;但另一方面,应该区别看待“央企”和“地方国企”。“央企改革”不会特别的快,试点企业的推进方式是“成熟一户开展一户”,防止一哄而起。建议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地方国企改革上,特别是上海、深圳、广州,员工持股的推进会相对更快。
兴业证券表示,国企改革重点关注三大方向,央企重组、垄断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推进,央企重组是推进最快的方向,然而更值得期待的是垄断领域混改和员工持股能有实际突破,这对于国企改革和中国经济转型意义重大。按图索骥,根据试点意见,符合以下条件的央企率先推进员工持股试点的可能性更大: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商业类企业;管理层级3级以下;PB大于1.1倍,确保以定增进行员工持股的价格高于净资产;国有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大;规模适中;科技型企业优先。
国海证券表示,按照《意见》对试点企业的限制角度进行筛选,可关注医药、零售、电子等行业集团改革进度较快的上市公司,建议关注:已有股权激励方案的国药集团,旗下:国药股份、国药一致、现代制药等;此外,关注混改预期较强的:际华集团、中粮屯河、重庆百货等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