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养猪养鸡的吧?”这是一些人对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股份”)的固有印象。如果只是一家“养鸡养猪”公司,如何将业绩做到创业板市值第一?9月28日至29日,温氏股份举办投资者交流会,邀请机构投资者、分析师、媒体人士走进温氏,下猪场、进车间、搞座谈,全方位秀出“肌肉”。
经历了33年的发展,温氏股份不止是全国最大的肉猪、肉鸡养殖企业,不止以高效产业化模式成就了行业中的霸主地位,它还拥有现代农牧装备、动物保健品生产、食品加工、金融投资等作为主业的配套业务,打造出一条清晰完整的全产业链,堪称中国农业版图中的“航空母舰”。
此次,这艘航母展现出诚恳、开放、务实的一面。面临解禁等投资者较为关注的问题,温氏股份给出明确答案:前50名创业股东平均年龄55岁,多年来他们历经现金分红,都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收入。股东们并无套现需求,解禁抛售的情况也并不容易出现。
转型升级:不止“养猪的”那么简单
在新兴县稔村镇,笔者在温氏旗下的高村猪场看到,八栋猪舍整齐伫立,猪栏在里面整齐规划,猪群采用全进全出转群模式,配置高温高压冲洗消毒。猪舍里安装了特殊空调,温度和湿度都是由自动环控设备来进行调节,一年四季都能实现全自动温控。根据不同窝的猪的热点,温度调控也不一样。在母猪分娩舍,自动供料系统对猪实现了定时、定量的精准饲喂,饲养人员无需进入猪舍喂料。
高村猪场使用大量自动化设备,这些设备来自几公里以外——同为温氏股份旗下的南牧设备公司。在南牧公司36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近40台设备通过28台工业机器人和双层倍速输送链相互连接,机械臂快速挥舞着,精准地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切割、弯折、冲孔、打磨、传送、装配、焊接,生产流程快速而有序,让人目不暇接。这是世界首条养猪装备全自动化生产线,就是这样一条生产线,让养猪生产效率成倍增加。
在广东南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牧公司”)总经理张小云看来,农牧设备行业发展受到土地资源、环保、人力成本等因素影响,原来粗放型、设施简陋型的畜牧业应落伍,必须向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以温氏股份为例,也经历了由人工到自动化的发展历程。2008年,温氏成立了南牧公司,作为一家专业化的农牧装备制造企业,为农牧业提供设计、生产、建设和安装等一体化的“交钥匙”服务,建设工期只需要180天。温氏股份2016年在建的现代化养殖场项目中,由南牧公司承建并在同时开工的项目达26个。
张小云介绍,由该公司打造的现代化养殖场,采用科学的工艺设计流程,配套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设施。新的养殖场可养8万头猪,而传统猪场最多能养3.3万头。与之对应的确实人工成本的大幅下降,现代化高效种猪场人均管理200头猪,传统猪场人均管理70头母猪。在最宝贵的土地资源上,新猪场比传统猪场节约三分之一建筑面积。
信息蓝海:至今能查到上世纪90年代养户数据
1991年,温氏还在中国的畜牧业版图中默默无闻,但已开始涉足信息化建设,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当年看似“不经意”的尝试,贯穿温氏股份的发展始终,最终成就了如今的数据“蓝海”——置身温氏股份的信息中心,墙壁屏幕上的数据不停变换,与所有合作农户实现了可视化和物联网化,点点鼠标,可以随时调阅合作农户养殖场的实时画面,实时监控温度、喂食、通风等关键数据。这背后,是温氏股份的业务管理系统、外部用户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物联网系统。
外部用户系统面向外部合作农户和经销商,所有业务环节在信息系统高度融合。每个养户都有档案,针对养户管理建成了闭合的平台系统,建成包括饲料生产管理、种苗繁育管理、养殖户管理、生产和技术管理、销售管理、疫病信息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统一管理体系。
决策支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信息模块系统,对经营情况的数据有实时的总结和反馈,利用大数据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物联网系统可以实时采集种猪场的饲养数据,终端商店的定价和折扣信息均由网络自动传导,商品的销量和库存可实时监测,对消费动向做出及时反馈。
温氏股份的信息系统跟业务流程高度融合,数据和生产销售经营情况可以实时反映。以某合作农户为例,其从温氏拿饲料,取什么饲料、取多少饲料,每个环节都直接进入信息系统。每个农户都有自己专属的技术员,每个技术员负责30-50个农户,每周去农户处拜访、作技术指导。依托移动化办公系统,养殖数据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系统记录下来。养户和客户的各类数据对应记录,随时都可通过系统调阅出来。据介绍,目前仍能在系统里查到 90 年代初养户的数据。
社会责任:让环保技术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年来,我国畜牧产品需求增长速度放缓,温氏股份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温志芬从中看到了巨大商机:“从人均肉类消费量来算,中国(大陆)约60千克,而发达国家是90千克,中国的消费量比发达国家小很多,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与机遇伴随而来的,还有行业内外的严峻挑战。2015年1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厉”的新《环保法》实施,各地政府狠抓养殖环保,划定了许多限养区和禁养区,拆迁或关闭了许多养殖场。温志芬认为,环保如今成为畜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土地供应则成为扩产的瓶颈,劳动力缺乏成为新常态。
挑战与机遇并存,温氏股份从中找到了平衡点。相关法规越严厉,环保技术越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看准了这一点,温氏股份早在5年前就把环保工作作为企业可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将环保工作纳入公司重点工作,各生产单位严格按照环保建设标准配套完善的环保设施,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借助响应“互联网+”战略,温氏股份从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纳入信息化系统管理,实现了生产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营销信息化。
近年来,温氏股份每年环保投资占总投资额约10%,通过主动建设环保工程,完善种畜禽场环保设施,制定环保操作规程、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南牧公司研发出的工艺和设备,彻底解决畜牧业污水、废气、粪便及动物尸体等污染问题,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
前景广阔:养猪也要供给侧改革
目前温氏股份的养猪业务布局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整个公司的业务版图中,养猪业务约占65%,养鸡业务约占30%。
2015年,全国生猪出栏猪70825万头,温氏上市商品肉猪1535万头,约占全国产量的2.17%。温氏股份的目标是,5年内,温氏上市肉猪体重将提升至250千克/头以上;10年内,温氏上市肉猪总量将突破5000万头。
温氏股份副总裁陈峰介绍,自2002年以来,温氏股份肉猪上市数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而在这背后的大背景是,《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提出,我国生猪产业生产要保持稳定略增,猪肉保持基本自给,规模比重稳步提高,规模场户成为生猪养殖主体,规模企业屠宰量占比不断提升。特别是2014年到2015年的深亏,市场倒逼产业升级,加之环保要求的提高,大企业和规模化猪场逐渐成为市场主导力量。据此陈峰判断“产业格局发生变化,散户退出不可逆转”。
我国养猪业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人均生产效率低、饲料原料成本相对较高,这恰恰成了温氏发力的重点,他们研发的多项重要技术指标显著领先于同行企业,养殖生产水平、成本优势明显。陈峰认为,畜牧业也要供给侧改革,其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消费者对品质和安全需求的升级。
市场导向:市场要什么 公司就产什么
养鸡业是温氏股份的另一骨干业务。温氏养鸡业在国内排行第一,占黄鸡市场的约20%,占整个肉鸡市场的约10%。在部分大城市占30%-40%,部分特大城市超过70%,温氏佳润公司供港肉鸡更是占据香港市场的35%之多。有行业人士分析,上述占比未来有继续扩大之势头。
温氏股份的养禽分公司有68家,依托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合当地的消费习惯,生产当地适销的产品,通过品种多元化经营,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增益增收。通过培育、引导当地市场消费,扩大黄鸡的影响力,以市场的需求来指导生产,提高产品的占有比例。
目前,温氏股份在家禽育种技术、种鸡生产及孵化技术、疾病防控与肉鸡生产管理、饲料营养技术、食品安全保障、环保技术等方面,放眼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温氏股份养禽事业部副总裁秦开田预计,今年温氏股份肉鸡上市量有望恢复到2012年H7N9事件之前的水平。他们的肉鸡产业策略是巩固现的市场份额、提升市场占有率低的品种份额,同时在蛋鸡、水禽业、黄鸡、白鸡等产业上多方发力。
保障安全:让中国核心种猪不再依赖进口
种猪,是养猪业中的重要一环,好猪种才能产出好肉猪。此前,我国瘦肉型原种猪主要依赖进口,最好的国际育种公司不卖核心群原种猪给我们,这容易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上世纪80年代末,瘦肉型原种猪开始大量从国外进口,育种愈发受到业界重视。
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温氏股份种猪公司总经理吴珍芳介绍,1998年,温氏开始种猪育种工作,十几年来屡有突破创新。温氏股份在我国首次建立了四系配套、五系配套的种猪培育技术体系,改变了养猪杂交生产模式,提高了养猪生产效率;温氏股份联合高校和其他企业,组建了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选首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培育出8个专门化品系和2个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在主要生产性能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们扭转了我国核心种猪依赖进口的局面,保障了我国种猪产业的战略安全。”吴珍芳如此评价温氏种猪业的业界贡献。如今,温氏股份年产各类种猪100万头,占全国市场份额6%,种猪产量国内最高,种猪质量国内领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