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大佬中也有一部分坚定地表示不会开展公募业务。他们认为,受规模和投资环境的限制,都可能导致当前业绩表现难以复制,并且担心在转型过程中老客户的流失。
弯道超车需要重大机会
百亿私募们的业绩已经经过市场检验,得到渠道认可。但是对于成立公募以后,还能否复制私募的策略和业绩表现,也有业内人士持不同观点。北京一家规模超两百亿的债券私募人士表示,他们90%以上的资金都来自于机构,但是仍然完全没有申请公募的想法,因为规模是业绩的天然杀手。“当你规模变大,你就成了市场的一部分,市场的平均收益就是你的收益。”他说,“此外,一旦成立公募,经营和投资上投入的精力就得五五分,我们还是希望纯粹地做投资。”
和聚投资总经理李泽刚认为,如果私募时期的业绩来源于使用多种交易工具、或配置海外市场,以及对冲等手段,那么业绩和策略复制会比较困难,因为公募基金的投资所受限制远多于私募。和聚投资在此轮牛熊中择时能力惊人,规模扩张迅速,已经超过150亿元。不过李泽刚表示,公募业务面临的监管和投资,是非常不同的体系,暂时没有精力去开拓公募业务。
此外,进入公募领域之后,没有了提取业绩报酬的机制,做绝对收益是否还有动力尚待商榷。因此,私募派公募“颠覆当前公募格局”的说法仍有不同观点,尤其是申请公募的私募大佬们,态度尤为谨慎低调。上海一家考虑申请公募牌照的百亿债券私募基金合伙人认为,目前,私募申请公募还没有形成趋势,能否形成气候还需观察。已经获批公募牌照的鹏扬基金总经理杨爱斌也坦承,弯道超车很难,除非必须有重大机会出现。公募基金的相对收益投资理念也很难一下子被私募派公募改变,但是他认为,私募派公募未来会更提倡风险调整收益和长期收益率排名。
担心伤了老客户的心
部分私募大佬告诉记者,实际上,如果私募基金的客户以个人投资者为主,转型工作比较复杂。要把现有私募产品平移到公募平台的专户业务中,看似容易,但这一过程涉及到管理人的变更,需要与个人客户一一谈判,获得同意后才可执行。
“非常可能导致客户不满意,”一家还在犹豫的百亿私募管理人则表示,“如果看到我们又做公募,又做专户,客户会质疑专户业绩是否会受影响,毕竟现在很多公募基金都把精兵强将布局在公募产品上。”
该高管还透露,在转型过程中,可能要先把产品注销,再成立专户产品,客户的资金可能要先出去再进来,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客户流失。他说:“如果是机构客户的话,打声招呼,他们进出就很配合,但是我们以个人客户为主,所以需要更加慎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