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相关的业务细则以及全网测试于近期陆续推出。市场预计,深港通将在11月中下旬开通。笔者认为,随着互联互通机制的完善,无论是国内A股市场,还是香港市场,其投资地位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上升。
两地新股制度大为不同
与A股尚未完全市场化的发行制度相比,香港市场股票发行制度已趋于完善,市场规范和法律法规也与国际市场接轨。两地的新股发行制度无论在发行审核制度还是发行定价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同。
首先,在新股审核方面,香港市场早已实施注册制。区别于A股的审核制,香港的证券监管机构在新股上市审核时仅做合规性审查而非A股的实质性审查。具体而言,IPO发行人向证监会和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但证监会仅保留否决权,审核权下放至联交所。至于审核的内容方面,监管机构仅要求公司充分披露信息,并不对公司的经营情况做实质性的判断,这意味着质地再差的公司,只要依法充分披露信息,也是可以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
其次,尽管A股新股发行已采用询价制度,但是由于当前资本市场仍处在向注册制过渡的改革阶段,新股发行仍存在诸如23倍发行市盈率窗口指导等非市场化的行为,因而A股的询价制度并未完全发挥其应起到的价格发现职能。香港市场采取累计投标与公开认购相结合的发行定价制度,通过供需双方的相互博弈来确定某只股票的最终发行价格。
两地审核制度以及定价制度的差异使得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
与A股打新稳赚不赔相比,香港新股上市后出现破发的概率较高。根据笔者的统计,截至10月28日,今年香港上市的新股达88只,其中60只新股今年的涨幅为负,而A股自2014年实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首日均是一字涨停,即便经过长期交易后也没有出现破发情形。这主要与香港新股定价更合理,以及注册制下新股质地参差不齐有较大关系。
较高的破发率对应的是较高的中签率。根据统计,香港新股中签率平均高达10%,部分新股甚至可以达到100%的中签率。比如在今年上市的新股中,由于市场成交较为冷清,包括浙商银行、天津银行等在内的新股中签率都达到了100%,这和A股动辄万分之几的中签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互联互通下的次新机遇
随着深港通的开通,大陆与香港两地的互联互通机制初步建立。短期上,考虑到深港通的预期经过较长时间的消化,股价已有所反应,预计开通后并无大的机会可供套利,建议重点关注长期资产配置逻辑下相关次新股的投资机会。
A股方面,根据深交所发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及其解读,深股通的标的股票涵盖了部分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公司。与沪股通标的相比,深股通标的凸显了新兴行业集中、成长特征鲜明的市场特色。根据相关原则,次新股中有49只品种将纳入深股通的范围当中。港股方面,港股通的标的将从之前的恒生综合大型、中型指数成分股扩大到符合一定市值标准的恒生综合小型指数成分股,这当中也有近40只是2014年以后上市的次新股。
在上述背景下,港股中估值更低的成长股和蓝筹股,以及A股中民营企业龙头将在长期资产配置中受益。一方面,由于A股的流动性更好,同时市场相对不开放,因此成长股往往存在较大的估值溢价。随着具有估值优势的香港小型成长股的开放,套利资金从A股成长股流向港股成长股是长期趋势。与此同时,对于部分金融类大盘蓝筹股,其更低的估值水平意味着更高的股息回报,这类品种对于追逐股息回报的险资而言更有投资价值。另一方面,大多数国内各领域的龙头已在A股上市,尽管这些公司市值较大,缺乏国内投资者所追捧的“弹性”,但对于香港等海外投资者而言,这类增长稳定、有较好基本面的龙头公司往往更能受到他们的青睐。两地投资者偏好以及两地市场结构的不同决定了我们需要从不同的逻辑进行配置。
A股方面,重点关注行业龙头类白马型次新股温氏股份、招商蛇口、万达院线(002739)、蓝思科技(300433)、康弘药业(002773)、三环集团(300408)等;港股方面则留意具有估值优势的次新股浙商银行、达利食品、中金公司、IMAX China、中广核动力、神州租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