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吴证券拟揽东吴人寿 证券业“涉险”冲动潮起)
混业程度的深化和险资在二级市场的崛起,让金融牌照间的互持衍生出更多形式。
12月14日,东吴证券发布公告称,拟耗资3.43亿元,从苏州创元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除购买东吴人寿3.09亿股,该部分股份在东吴人寿中的占比达7.725%。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金融控股形态中,以保险、银行为平台向下控股、参股证券、基金、期货牌照的案例较为常见,但证券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向险资牌照渗透的案例却并不常见。
无独有偶,12月13日,筹划回归A股的中原证券也发布公告称,已获得河南省政府批准牵头设立寿险公司,名称暂定为中原人寿。
业内人士认为,保险牌照集储蓄、保险、投资等为一体的混业金融特质,可能是被部分券商所觊觎的内在原因,而近年来不断膨胀的险资体量及其在资本市场势力的抬头也被市场所关注。
标的前三季净亏近亿
东吴证券对东吴人寿股份的收购,可能成为证券业纵向涉入保险牌照的一个开端。
从12月14日东吴证券的表态来看,这一举措是为了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满足进一步与其他金融企业深化合作的需要;此外,这也和东吴证券对当前经济、人口趋势的判断有关。
“当前受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人口红利和政策红利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的保险行业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未来前景广阔。”东吴证券认为,“特别是城镇化程度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都为人寿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众多机遇。”
不过从购买标的——东吴人寿的财务报告来看,其2016年的业绩似乎也在面临尴尬。截至今年9月底,东吴人寿虽然营收达9.85亿元,但其却出现了-0.96亿元的亏损。
而复盘东吴人寿历年业绩能够发现,其不同年份的业绩存在高度的不稳定情况。除2015年实现1亿元的净利润外,其在2013、2014年分别亏损达-1.2亿元、-2.2亿元。
不过,这一业绩波动似乎并不会对体量较大的东吴证券带来过多影响,截至11月底,东吴证券净资产已达196.49亿元,其11月单月净利润就达1.75亿元。
“这种业绩波动应该说是比较不稳定的,毕竟在既定的保费收入渠道和风控机制下,寿险公司的整体业绩波动应该不会如此大。”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银分析师认为。
值得一提的是,东吴证券此次“涉险”属于苏州市国资旗下金融资产的一次内部调整。
资料显示,转让标的的现股东——苏州创元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系苏州市国资委全资控股企业,而东吴证券的第一大股东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苏州国际),同样也是东吴人寿的第一大股东,持有东吴人寿20%比例。
这意味着在上述股权调整完成后,苏州国际将直接并间接通过东吴证券合计持有东吴人寿股权比例达27.725%。
“苏州国际其实扮演了苏州国资金融控股平台的角色,而这个收购其实也是苏州国资内部的一次调整。”一位接近苏州国资系统人士透露,“但整体看苏州国际对东吴人寿的持股比例提高了,而且通过收购(东吴)人寿股份后,两个金融牌照的联动效应会更明显。”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苏州国际控股的金融牌照除东吴证券和东吴人寿外,还包括苏州银行、苏州信托、苏州国发中小企业担保。
不过和诸多千万亿级的寿险资产相比,2012年才成立的东吴人寿体量比较有限。
据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披露,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东吴人寿总资产、净资产仅为130.61亿元、17.62亿元;2016年,东吴人寿也曾进行增资扩股,从20亿元增至40亿元。据公开资料显示,东吴人寿目前的覆盖范围仍然以长三角地区为主。
券商布局险资潮起?
以券商身份来“碰触”寿险牌照,东吴证券已不是孤例。
12月12日,中原证券、宇通客车两家公司双双发布公告,两家公司以并列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合作设立一家寿险公司,暂定名为中原人寿,注册资本为30亿元,其中中原证券出资3.6亿元。
与东吴证券对东吴人寿的投资性参股不同,中原证券在中原人寿中的角色更加主动,其扮演了发起人的角色。据相关报道获悉,最早敲定以中原证券为平台牵头设立中原人寿的时间是去年10月28日,而这一规划也和地方国资整合、扩张旗下金融资产的冲动有关。
“市场中最典型的就是以保险为资本运作平台设立的金控类型,譬如.平安模式,还有后来的安邦也具有这种特点。”前述非银分析师表示,“但是证券公司发起或参股险资牌照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一方面和监管层对券商的监管一直比较严格有关;另一方面,近年来券商增资扩股,资本实力的扩张让其有了扩展其他金融牌照的冲动。”
但证券业纵向发起、投资保险牌照,有助于发挥两块牌照在营业部网点、各类保险、证券业务上的协同效果;但交叉持牌带来的金融混业化程度的加深,也值得监管层进一步关注。
“比如险资在二级市场的参与越来越多,券商在拿下险资牌照后,也不排除一些公司存在防火墙缺失带来风险隐患的可能性,监管层可以考虑对交叉持牌现象进行更加细致的关注。”前述分析师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