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香港证监会强力出击 衍生品监管望加强)
港股市场本周报收28604点,五日涨0.58%。国企指数跌0.35%,报收于11602点;红筹指数涨0.49%,报收4417点。恒生一级行业方面,资讯科技和能源业表现较好,五日分别涨5.36%和4.14%;地产建筑和原材料业表现稍逊,五日分别跌2.54%和1.16%。
本周南向资金日均流入20.93亿港元,其中港股通(沪)资金日均流入11.51亿港元;港股通(深)日均流入9.42亿港元。港股通(沪)10大流通股中,中芯国际、腾讯控股和融创中国均上榜5次;港股通(深)方面,中兴通讯、中芯国际、腾讯控股和融创中国均上榜5次。
本周一,香港证监会强势发声,宣布将对香港的主要经纪服务及相关股票衍生品市场展开主题检视。主要经纪服务如对冲基金等机构客户提供执行、结算、托管、融资等一站式服务。
此次检视主要针对四个方面:业界经营环境、主要经纪商业务架构、主要经纪服务与相关股票衍生工具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主要经纪服务与相关股票衍生工具活动的主要风险与监控措施。
香港证监会表示,由于主要经纪服务的营运模式独特,已委聘一家外部顾问协助检视。检视将透过问卷调查、会面及现场视察等方式进行,此次检视结果将成为香港证监会对市场提供进一步指引的基础。但是公布检视结果的具体时间尚不明确。
香港衍生品市场在此次检视中占据突出地位。2012年香港就已经是全球第六、亚洲第三大的外汇衍生品市场。2016年香港衍生品成交量依然维持强劲增长,期货总成交及衍生品市场多项产品刷新记录。香港交易所期货总成交量达8410.01万张合约,增长14%,其中最受欢迎的美元兑人民币(香港)期货成交量大涨105%至53.86万张。香港交易所证券化产品中的衍生权证及牛熊证成交额高达4.1万亿港元,高居全球榜首。
但是一直以来,香港衍生品市场监管甚少。一些衍生品的低门槛允许一部分可能没有足够资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投资于衍生品市场,2010—2011年,对恒生指数期权来说,做市商交易占据总成交的43.6%,自营商交易占比为8.3%,本地个人投资者22.7%,本地机构投资者12.3%,海外个人投资者2.7%,海外机构投资者10.5%。这22.7%的个人投资者中不乏混迹着一些“大妈”的身影,并且部分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风险控制能力在市场中尤为脆弱。
反观美国,衍生品市场主要由大型银行金融机构主导。2012年,美国各家银行衍生品总名义金额为223万亿美元。在美国共计1352家银行中,前四名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和高盛就占了所有衍生品名义金额的93%。并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得到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逐步采取多层级差异化的市场监管和准入标准,对不同投资者可参与的市场交易进行划分。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根据投资者是否是法人、是否参与实业经营、个人投资者的资产规模和执业执照等因素将投资者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商业交易商,称为“合格商业实体”(Eligible Commercial Entities, ECE),是指能够进行交割、承担风险的实业企业,以及能够提供做市、对冲等服务的交易商。第二层是大型投资机构与大规模个人投资者,称为“合格合约参与者”(Eligible Contract Participants,ECP),指金融机构、实业经营企业、大规模个体投资者(总资产超过1000万美元)。第三层是将第二层扩大,加入具有经纪商资格的职业从业人员,称为“合格交易者”(Eligible Traders,ET)。第四层则囊括了所有投资者。一般来讲,风险较高的市场仅向专业投资者开放,我们认为这种多层次的监管制度既保护了个人投资者,也有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
另外,虽然衍生品本意在于规避和防范风险,但是近年来却越来越多地为投机者以及做空机构利用来进行获利。例如在5月瑞声科技(2018.HK)被做空事件中,衍生品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瑞声是少数港股可以期权交易的标的之一。5月11日和18日,沽空机构哥谭市(GOTHAM CITY)接连发布两份做空报告。18日,哥谭发布对瑞声的第二份更详实的做空报告,瑞声科技的做空期权也被大量买入,加上现货的配合,制造出“踩踏”的连锁反应,以致瑞声在尾盘极速跳水并停盘,火速引起TMT板块小型股灾,比如科通芯城和IGG等深受其害。
我们认为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衍生品市场之一,监管的加强刻不容缓。完善的监管制度既有利于保护市场投资者的权益,也有利于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