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股市大起大落”本周再度见诸报端。上交所理事长黄红元近日表示,“坚决防止股市大起大落、暴涨暴跌,确保资本市场行稳致远”,这也是“防止大起大落”在最近两年里又一次被提及,其中释放出的信号值得投资者高度重视。
从上证指数的角度看,2016年2月以来确实实现了“防止大起大落”,从当年最低的2638点到今年1月最高的3587点,两年来最大涨幅只有36%, K线图上呈现平缓的上升通道,平均每个交易日上涨不到两个点。能够维持这么长时间的缓慢上升,在A股28年来的历史上可谓头一遭。在这段期间,A股还维持了较快速度的IPO和再融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投资和融资的相对平衡,可谓得来不易。
但这种稳步攀升的格局在2018年起却渐渐发生变化,市场的波动率显著上升。先是上证指数在1月份急升,一度在19个交易日有18天收阳上涨,波段涨幅接近10%;此后10个交易日又快速见顶回落,将年初涨幅吞噬殆尽;紧接着又连续6个交易日大幅反弹,波段涨幅超过8%。而伴随着3月23日跳空大跌超过3%,上证指数持续在低位徘徊,本周更进一步向下寻求支撑,考验3000点整数关。市场波动率的变化显示,销声匿迹将近两年的“大起大落”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因此上交所再次敲打提醒,显示监管层对于股市的异常波动高度重视,并且有政策储备可以进行最大限度防控。
2015年股市的大起大落给市场参与者带来深远的影响,笔者身边就有不少朋友是在当时的高位买入股票或基金,损失惨重深套至今,三年过去了仍无法复原。这些朋友只是用自有资金投资,还能长期持股坚守至今,而那些使用杠杆的朋友,资金大多在暴跌中灰飞烟灭。除了投资者的财富重分配之外,有些上市公司在牛市顶峰市值膨胀大肆对外扩张,高价收购的资产形成巨额商誉,至今仍是不少中小创公司需要摊销“业绩地雷”。从长远来看,市场的大起大落对市场绝大部分参与者来说都是“负能量”,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因此,“防止大起大落”在股市波动有所增加的情况下再度被提及,正是为了让市场各方尤其是新股民牢记以往教训,以免好了伤疤忘了疼。
从目前市场运行的趋势看,也存在诱发市场“大起大落”的局部因素。从“大起”的角度来看,虽然长线投资、价值投资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接受,但快进快出的题材式炒作依然存在,典型如次新股的暴涨暴跌,虽然去年以来监管层公布了对不少违规炒作资金的处罚,但类似的炒作总是如“打不死的小强”,周而复始地循环出现。而每一次“大起”之后,股价如同熊瞎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随着游资主力的离场,大量追高的投资者被套牢在高位,损失不亚于熊市中的“大落”。同时,一些业绩地雷、财务地雷、股权质押地雷也逐渐浮上水面,“大落”的风险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展现的尤其明显。从这个角度来说,上证指数看起来还算比较稳定,但个股分化和剧烈变动中,已经呈现局部“大起大落”的现象。
从管理层的角度来看,“防止大起大落”首先还在于维持主要指数的稳定上,如上证指数、沪深300等。从这个角度来看,股指像年初那样的连续上涨并不能持久,此后必然会有一波同等级别的调整来进行修正;同时,要出现连续大跌可能性也不大,因为这同样有悖于“防止大起大落”的基调。
近期市场的走势普遍较弱,特别是本周三(5月30日),上证指数重挫2.53%,收盘创下2018年内新低。可以说,目前到了又一次防止“大落”的关键时刻。对投资者来说,这样的政策基调在某种程度上指明了近期投资的方向,就是在防止“大落”的蓝筹股、白马股身上。在年初提前反映“入摩”利好之后,以上证50为代表的蓝筹股出现一波比较深的回调,特别是近期样本股的例行更换,更对部分个股形成一定程度的扰动效应。但提前的调整释放了风险,未来如果股指出现调整,“有形之手”再度启动蓝筹股护盘来防止“大落”,也是可以预期的选择。更何况,这些蓝筹股本身就是外资法人、养老金等讲求价值投资的长线资金入市的首选,这些资金没有理由放着低估值的蓝筹股不买而去追高题材股。
4月底5月初,上证指数在3050点附近反复筑底,形成了多次考验的底部,也是防止“大落”的第一条防线。而从国际股市的惯例来看,高位回调20%即进入熊市,要防止“大落”导致熊市来临,也必须固守在3587点回撤20%的位置,即2870点之上。因此,近期股指回落向2870~3050点这一区域靠拢,正是蓝筹股又一次买点的来临(见附图)。
当然,在指数相对稳定的同时,个股的分化不可避免,对于一些波段涨幅巨大、估值明显存在泡沫成分的个股,以及财务指标恶化、现金流和净利润不匹配的公司,投资者应当重点回避,将仓位重点配置在调整充分的低估值蓝筹股或指数基金上,这是相对比较稳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