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无线资讯 - 大佬持仓 - 持仓分析 - 正文

作业墙丨小米终归还是选择了造车

来源:大佬持仓 作者:证星价投 2021-04-01 17:27:1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作为新人,我来交作业了。

大家好,我是小杰,昨天视频里提问的声音就出自我啦。

我们证券之星研究院覆盖过小米公司,我自己也持有小米公司的股票,所以我会关注手机界“春晚”。小米集团做出手机双品牌策略时就开始为进入高端机市场做准备了,这条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在小米2020年报中能看到,小米11销量十分可观,且4季度毛利率的上升,小米高端机型功不可没。应该已在股价中有所反应。

看完发布会,我个人预测小米11Pro可能成为新的销量冠军,小米MIX FOLD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不过还是要看最终消费者们是否买小米的帐。

下面是我观看发布会的一些重要信息摘录。

2021年3月29日小米集团春季发布会。这次发布会官方取名“生生不息”,我想是雷总为了应景春天万物复苏生生不息吧,也是对小米集团追求高端市场的肯定,萌芽已发,生生不息。

上半场发布会重头戏当然是三款手机分别是小米11Pro(4999元起)、小米11Ultra(5999元起)与小米11青春版(2299起),客户分别对应极客群体和女性客户。

小米11Pro被官方赋名“安卓机皇”,11Pro确实能担此重任,高通骁龙888芯片,全新的电池“硅氧负极电池”,全新的影像传感器“GN2”。电池和影像传感器是11Pro最大的亮点。首发“硅氧负极电池”充电速度更快,电池更加轻薄,手机支持67w有线充电与67w无线充电,我觉得这是全场最大亮点之一,进一步突破了无线充电技术的天花板,加强电池散热,提升使用感受。与三星联合研发的影像传感器耗时18个月,斥资上亿,最大特色是1/1.12英寸的大感光面积,大面积意味着更敏感的感光,俗话说底大一级压死人。

小米11 Ultra被官方赋名“安卓之光”,寓意在摄像方面登峰造极。手机配置基本沿用11Pro,但摄像功能进一步加强,荣获doxmakr三冠王。有趣的是今年小米不跟友商较劲了,11Ultra直接对标索尼M7照相机,被誉为拐点之战。这是第一次发布会拿出手机和摄像机拍照对比,小米能做到这一点我是相当佩服的,这说明小米的眼光专注手机但不只限于手机,目前敢拿出手机和相机对比的还是独一分。

3月29日晚发布会本来预期持续进行4个小时。但最后雷军宣布还是把发布会分为上下两场,因为身体不适的缘故。大家最期待的最新一代MIX与澎湃芯片都没有与观众亮相。

次日,小米新品发布会下集信息量爆炸
小米先是发布了首款超高端折叠屏手机MIX FOLD,搭载8.01英寸超大屏幕,是目前尺寸最大的折叠屏,一亿像素相机,首发自研摄像芯片澎湃C1和液体摄像头,多项重磅技术,手机售价9999元起。把折叠屏手机的价格给打下来,真不愧是价格屠夫。
回想友商发布折叠屏的情况,我能预想到这部手机大家考虑的不是好不好的问题,是能不能抢到的问题。最爆炸的消息还是小米造车,在发布会前几个小时,公司发布公告官宣造车。
显然,一场发布会分成两场都是有意为之。雷军在发布会还提到造车公告有三个关键要点:
1、10年投资100亿美金2、全资子公司3、雷军亲自带队担任首席执行官
创业老兵的最后一战。昨天发布会雷军首次公开讨论造车,并表示是自己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愿意压上自己人生全部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我个人作为米粉看到这里是感动的,了解小米的人都知道,创立小米集团时雷军不是一穷二白的创业者,他当时已经是鼎鼎大名的天使投资人了。这次也是一样,小米集团已经是世界五百强了,但是还是愿意踏出这一步,走出舒适圈,挑战更广的未来。这段话可能带着我个人的情感了,但是作为一个小小的股东谁不会希望自己买的公司能越来越好呢。雷军称,过去75天里,小米管理层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深度交流,反复论证和谨慎决策,才决定进军智能电动车市场的。看完发布会,能够看出雷军决定造车不是拍拍脑袋的想法,他自己也说现在公司现金流充足,做好了前期大投入无回报的准备。
造车到底难不难,看看下周回国的贾布斯就知道了。乐视当年如果不造车,说不准依旧活的滋润。造车这种典型的重资产模式,几百亿投下去,可能连水花都砸不起。更不要提如何去研发更先进的技术了。当然,雷军不会为了梦想窒息。小米是做手机起家,但是在份额做到全球前三后,其实已经没有较大提升空间,而手机业务本身,也已经没啥大的创新亮点。那么摆在小米面前的,要想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唯有不断向下兼容,向上突破。
向下兼容,小米主要是拓展长尾家电业务,电视、空调、电饭煲等,反正一切能做的,小米都做了,而且都还做的不错。但是这些市场的空间到底比较有限。既然向下没空间,唯有向上突破。这也是为什么苹果、华为(汽车软件)等巨头,纷纷加入造车行列的原因。因为手机业务,本身行业天花板已经比较低了,且暂时看不到新的颠覆式创新,唯有造车,或才有出路。即便过程艰难,但是面对十万亿级别的大市场,只要能够分得一杯羹,都将带来无限想象。
不过面对众多新老造车势力的竞争,小米能否在造车这个行当活的下去,是不自量力还是胸有成竹?我们拭目以待。如果你也关注小米,希望我们能够一起持续关注。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