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美的(000527)逐鹿冰箱行业

来源:证券之星 作者:王笑梅 2002-01-15 20:37:5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1月15日,中国家电巨头美的宣布,联姻日本东芝,大举进军冰箱业。
深圳1月15日消息:又是一年春将到。经历了寒冬的家电业也在试图寻找些许春意——利润不断下降使得这个行业伤痕累累。很少有人料到,新年过后,家电业第一声春雷来自冰箱业。1月15日,中国家电巨头美的宣布,联姻日本东芝,大举进军冰箱业。
 
  据全景报道,据统计,国内冰箱行业共有20多个品牌,30多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500万台,而销售量不过800万台。

  在国内品牌中,早在90年代初,中国冰箱业大浪淘沙中,形成了有别于70年代冰箱行业杭州“西冷”、北京“雪花”、沈阳“长城”、天津“海河”的新“四大家族”——海尔、容声、新飞、美菱,这四大国产冰箱至今仍以64.9%的市场占有率牢牢把持着中国冰箱市场的大权。

  与此同时,洋品牌在吸取前两次失败教训后,逐步实现了自身的中国本土化战略,在营销、服务上苦下了一番功夫,正重整旗鼓对中国冰箱市场发动第三次冲击:伊莱克斯、西门子、三星等洋品牌自2000年起全面崛起,占据了20%左右的市场份额,2001年继续攀升,前三季度接近25%,伊莱克斯和西门子已跻身冰箱行业第一阵营。排名世界家电十强的美国惠尔浦也于去年在昆明宣布重返中国冰箱市场。

  再看看中国的消费者,在饱尝到了彩电等其他家电产品降价的甜蜜之后,对国内商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已有深刻认识,对冰箱消费也有了一种降价预期,持币观望心理较强。乍眼一看,谁要再想放足于冰箱行业,岂非“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一家以电风扇、电饭锅起家的品牌,业已刷新了公众的记忆,空调已经成为美的品牌首先联想到的产品。

  据中国制冷商情讯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在2001年空调赛季中,美的以14.19%的市场占有率名列榜眼,并成功成为国内年产量率先超过200万台规模门槛的空调企业。

  放着美好家园,不好好把持,为何要偏向虎山行?
  
  美的冰箱营业部总监刘嶂的一席话蕴藏着启示:“只要技术在创新进步,没有一个市场是稳定的。任何一个产业在技术更新换代的时候都会死掉一批企业,催生一批企业,美的进军冰箱市场意图已久,而今时机正佳。”

  其实,飞跃种种弥漫国内冰箱市场的迷雾,冰箱业良好发展的利好多多。 
 
  国家经贸委资源司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电冰箱的社会保有量为1.2亿台,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投入使用的电冰箱绝大多数到了报废期,预计季候几年每年将有400万台的电冰箱面临“下岗”。
  入世会加快人民的生活节奏,冷冻食品消费将相对增加,人们对冰箱的需求也会相应增长,冰箱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将有大幅度增长。
  
  调查显示,未来5年国内冰箱市场容量的年增长率将超过5%。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冰箱的增长远不止城市,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农村每百户拥有冰箱9.3台,相当于城镇居民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对冰箱新军美的来说,想在冰箱业有出色表现,必先过技术关。而美的在技术方面足以有傲人的资本——来自东芝的技术将为美的冰箱在市场上冲杀做强有力的保证。

  早在2000年11月,美的就与东芝建立了全球合作伙伴关系。2001年11月24日,美的与东芝签定了冰箱合作意向书。这份意向书的核心内容是,美的出渠道,东芝出技术。

  甫一出手,美的就拿出了“让食物有个家”的概念,自15日起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率先上市的美的180H、191H、211H等BCD系列冰箱,将电脑数字智能控温系统、保鲜抗菌等先进的技术装置容纳其中。人性化的外型设计使美的冰箱更是一件家具。

  价格。业界人士称,冰箱行业如同彩电行业一样大打价格战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在占据了半壁以上份额的几家巨头实力在伯仲之间,无论是谁都没有十足把握通过价格战把对方消灭。同时,冰箱的生产成本压缩空间很小。厂商之间宁愿打技术战也不愿意打价格战。而这点在客观上给了美的成长的空间。

  美的之所以敢为冰箱, MBO的成功实施、灵活的市场渠道、完善的营销网络、售后服务体系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当初美的的幸运是在春兰和华宝空调的衰落过程中,市场出现了空档,才有美的空调乘势而起。美的充分吸取了排头兵的教训,选择了自建网络和重视大经销商两条腿走路的道路,遍布全国的8000多个零售终端,成为美的决胜战场的利器。

  万事具备,消费者的认同与接纳,市场的检验是美的冰箱只欠的东风。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