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4月5日消息:宝钢集团上海钢铁工艺研究所所长郁先生日前在两份钢筋机械接头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上郑重地签字认可,然后递交给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这两份以中国标准为基础的新标准将于下月中旬通过表决,正式成为全球通用的国际标准。
据《解放日报》报道,4月4日记者采访郁先生时,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人们:入世后最大的挑战来自贸易技术壁垒,国内企业要冲破国外技术壁垒,最有效最根本的对策就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力争国际标准制定权!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40%以上的国家标准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但仅仅“采标”是不够的。许多发达国家为了让本国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起草。上海钢铁工艺所的成功,有力地证明:国内企业只要依靠技术创新抢占技术制高点,也能凭借实力和地位,跻身国际标准起草小组,赢得国际标准制定权。
钢筋连接是世界各国建筑施工的重要工序,过去长期沿用手工绑扎钢丝连接和电焊连接工艺。前者强度低,不适应高层建筑抗震要求;后者速度慢,质量不稳定,容易产生接头脆断而酿成悲剧。郁先生经过数百次试验,开发成功冷压连接新技术。在施工时,只要把两根钢筋插入连接套筒的两端,再用专用设备对套筒压接,两根钢筋就连成一体。经现场抽检,新工艺的合格率100%,速度比电焊快5倍,材料节约25%-30%。在抗拉试验中,钢筋母材被拉断,接头仍完好无损。到目前为止,郁先生发明的新技术已经被全国1000多个大中型工程采用,并打进国际市场,创造工程综合经济效益8.5亿元,成为建设部十大新技术推广项目。经建设部批准,郁先生还会同中国建科院,起草编制我国第一部钢筋机械接头技术标准———《带肋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
我国钢筋冷压连接技术的崛起,引起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重视。1999年11月,郁应邀赴美国新奥尔良,共同起草填补国际空白的技术新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在7个国家9位专家组成的起草小组中,他是唯一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
起初,起草小组让欧盟国家以欧洲相关标准为基础起草新标准。郁先生看了初稿,再三向执行主席提出,全球通用的国际标准应该包含抗震要求,欧洲标准没有考虑到地震影响,对位于地震带的中国、日本、南美和美国西部地区显然不适用。中国标准包含抗震要求和模拟地震测试方法,新标准应该以中国标准为基础。与会成员听了郁先生的建议,立即查阅世界各地大量地震资料,认真审议冷压连接技术和中国标准、以及详细充分的模拟中等和大地震试验的全套资料,最后形成决议,采纳中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