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月5日消息:在过去两个月里,几乎所有的经济预测机构都调整了他们对东南亚地区经济的预测。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目前东南亚所出现的反弹至少将持续到2003年。整个东南亚地区(除日本以外)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为7%,该指标较之去年的5.1%有了大幅的提高(这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中国经济的火车头作用)。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该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却可以保持在2%以下。根据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的得出结论——东南亚经济已经开始复苏。
此复苏非彼复苏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就在短短三年里,东南亚地区就经历了两次经济复苏。三年前,刚刚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的东南亚国家依靠大量的政府支出和美国经济繁荣所带来的出口增加迅速摆脱了衰退的泥潭,并创造出经济迅速复苏的“东南亚奇迹”。但是对于那次复苏很多专家都抱怀疑态度,在印尼、菲律宾这些危及期间的重灾地区,政府完全依靠增加开支以及刺激出口来拉动低迷的经济,而不是进行结构型经济改革。经过三年的发展这些国家的出口依存度大大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国内政府债台高筑民间需求迟迟没有被拉动。一旦美国经济出现下滑,这些地区的对外贸易不再具备拉动经济的实力,它们的经济也就不可避免地再次陷入衰退。现在,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东南亚国家经济也开始出现转机。而面对此次的复苏,东南亚国家面临一个严峻的抉择:是忍痛开始实施酝酿已久的结构性改革以使他们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降低,还是继续当前的出口导向政策使他们成为美国经济的“殖民地”。面对这两个抉择,东南亚国家很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尽管美国经济出现复苏,也并不是所有的国家的经济都会从中受益。日本、印尼以及中国香港,这些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存在深层次问题,因此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才能改变现在低迷的局面。而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这些国家的政府在2001年里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深层次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随着美国的复苏,这些国家的经济也必然会出现转机。
结构性改革显神功
显然那些率先完成结构性改革的国家必然会成为这一地区未来的经济“带头人”。根据目前的进度,韩国在结构性改革方面已经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
韩国的改革首先表现在金融寡头势力的削弱。其次,韩国政府对国内的银行体系进行了成功的改革。政府通过向金融机构注资使银行系统的资本充足率大大提高,整个金融系统的坏账率从1999年的13%下降到现在的不足3.5%。随着银行资本状况的好转,“惜贷”的情况也就随着消失;韩国政府同时加强了对国内民间需求的刺激,这就使得韩国自身的危机“免疫力”得到提高。预计今年韩国国内需求对经济的贡献要超过80%,这在东南亚地区是最高的(除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也在奋起直追,而且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在泰国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较之危机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同韩国一样,泰国经济所取得成果也源自政府成功实施的结构性改革。在过去一年里,面对全球资本市场的低迷,泰国政府果断地制定了鼓励外国资本投资国内生产企业的政策,因此泰国在过去一年里得到了相当数额的海外长期投资。另外尽管去年泰国股票市场也同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一样出现了大幅的下跌,但是政府并没有实施刺激股市的政策,而是很好地借用了这次价值回归一方面挤掉了股市中残存的泡沫,另一方面把相当多的股市资金引导到消费领域,从而间接刺激了国内需求。在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也已取得了初步效果。在过去,马来西亚一直被称为“裙带资本主义”的典型,而马哈蒂尔的改革计划就是要改变马来西亚这种“政企不分”的局面。从去年中期开始,马来西亚政府逐渐停止了对某些国有企业或者政府官员参股的公司的扶植。在金融领域,马哈蒂尔积极推进银行私有化进程,所有这些都对马来西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面对这些勇于改革的国家所取得成就,日本——这个昔日的东南亚经济火车头的表现不得不让人担心。3月31日是日本2001财政年度的截止日,预计到那天,日本经济2001财年将出现1.3%的负增长。今年1月日本私人投资出现了15.6%的萎缩,加之日本财政政策效果已经枯竭,所有这些都表明:唯一的出路只有像韩国和泰国那样进行结构性改革。但是起码从近期看小泉政府还不会出台实质性的改革计划。
美国经济的复苏将拉动东南亚经济的增长,而反过来东南亚经济状况好转又会对美国经济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美国经济的温和反弹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经济结构上更加合理的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全面复苏乃至再次繁荣也就为期不远了。